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轻度毛囊炎怎么办 毛囊炎都有什么表现

2018-05-1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杨夜蓉

一、毛囊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毛囊炎一般治疗

  1、内治法:

  ⑴可口服四环素、麦迪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同时给予维生素B类药物。若反复发作者,可肌注胎盘球蛋白,3周内注射2次。

  ⑵免疫疗法:对反复发作的慢性毛囊炎患者,可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菌苗注射治疗。

  2、外治法:以消炎、杀菌、干燥为原则,酌情选用以下方药:10%硫磺炉甘石洗剂、10%鱼石脂酒精、复方新霉素软膏、5%白降汞软膏、氯霉素亚砜剂外搽。

  3、物理疗法:除急性炎症期外,可采用紫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毛囊炎辨证论治

  1、中医疗法:

  ⑴草药外敷:新鲜的公英、地丁、芙蓉花叶、马齿苋、金不换等选1~2种,捣泥外敷患处,每日1~2次。

  ⑵二味拔毒膏:黄连膏或如意金黄散蜂蜜调膏外敷,每日1~2次。

  2、中医偏方:

  1、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若患者体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盛表现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金薏汤;若患者素体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表现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

二、毛囊炎的症状是什么

  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顶端形成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有炎性红晕,中心有毛囊贯穿,丘疹出现较多,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轻度痛感,瘙痒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经过数天,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渐愈。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好转变为慢性毛囊炎。好好于多毛部位,头皮、会阴、腋部、肛周及四肢伸侧。皮疹易继发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疾病之后。

  初发为与毛囊一致的炎性小丘疹,周围有红晕,迅速变为脓疱,中心常有毛发贯穿,脓疱如粟粒大小,不相融合。疱壁薄,破后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自觉瘙痒及微痛,数天后干燥结痂而愈,不留瘢痕。多见于成人,好发于头皮、项部,也见于臀部等处。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性质顽固,倾向复发,常迁延多时。

  根据临床表现易于诊断。

  中医病机和辩证:

  1、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系湿热内蕴,外受热毒,郁于肌肤而致,或因素体虚弱,腠理不固,外受热毒而致。

  2、辨证分析 湿热型:体表散在淡红色丘疹,小脓疱,自觉刺痒,微痛。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辨证属于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气血两虚型:素体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三、毛囊炎的几大危害

  首先,毛囊炎主要多见于成人,由于长得部位一般是头部、脖子等地方,而且患处只是轻微的痛痒,因此并不会基于过多的关注。但是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初期的毛囊炎会出现红疹,进而发展为脓疮,如果不慎弄破脓包就会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造成炎症的面积扩大,恢复过程就会更加缓慢。

  其次,患有毛囊炎的人都清楚,皮损破裂之后受到感染是非常难受的。可能开始只是轻微的痛痒,但是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长时间下去痛痒感就会加重,瘙痒严重时,会刺激毛囊根部,引起剧烈的疼痛。有时候患病一段时期过后病情会自动减轻,有的人就掉以轻心,不在重视,最终引起了毛囊炎的复发。如此反复几次就容易形成慢性毛囊炎。

  最后,如果毛囊炎发生在头部,没有及时治疗,皮损部位会持续变大,使得头皮毛囊受到严重的损害,最终会引起头发脱落,这样不仅仅会影响患者的美观,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永久脱发,严重的还会出现其他症状。还有一些红疹生在嘴巴的周围,一定要注意不要通过口腔传染到内部。患处化脓的话千万不要用手抓,以免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

四、毛囊炎的诱发因素

  毛囊炎病因主要是毛囊孔致病菌感染。不清洁、搔抓及机体抵抗力低下可为本病的诱因。病原菌主要是糖枇孢子菌,葡萄球菌等病菌。还有一些其他的诱因:

  1、毛发的牵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损伤。

  2、某些原发病:如激素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湿疹、痤疮、瘙痒性皮肤病、糖尿病、慢性病灶等也往往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毛囊炎。

  3、皮质激素破坏皮肤生态环境:皮下有激素残留和停用激素后的“撤药性反跳”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细菌、真菌感染。

  4、皮肤的浸渍:如总出汗、总受各种液体的刺激、没及时清洁阻塞毛孔发炎。

  5、其他原因导致的皮脂分泌、毛囊角化不良、细菌感染,睡眠、饮食、环境、胃肠功能、汗腺分泌、体质、维生素缺乏等因素都会影响。

  注意皮肤清洁,头皮的毛囊炎患者需注意随时保持头皮凉爽,改善过度洗头习惯,每周3-4次为宜。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并保持睡眠充足,提高睡眠质量,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并防止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