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结肠炎出血怎么办 什么是结肠炎

2018-06-14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皮醉波

一、结肠炎是什么引起的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

  据国外文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5%~30%的人发病。此外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单合子比双合子更容易发病,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自身免疫反应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本病并发自身免疫病者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病情缓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因此怀疑结肠炎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

  3.环境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更高,可能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吸烟、阑尾切除、服用避孕药等都可增加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危险性。

  4.感染因素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分离出一种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密切相关的感染因子,也不能确定其与细菌、病毒感染的直接关系,但本病发病前多数有肠道感染史,因此认为肠道感染可能是一种诱发因素。

  5.其他

  有人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患者多有某些性格特征,对于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性差,属心身疾病一类。部分患者表现为对某类食物过敏,如牛奶等。当进食该类食物后常可引起复发,禁食此类食物后病情可好转或消失。也有学者认为肠道内致病菌与正常菌群的比例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触发点。

二、结肠炎的表现与检查

  临床表现

  1.腹泻

  黏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呈血水样。

  2.腹痛

  轻度患者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涉及全腹痛,排便后缓解的规律。

  3.里急后重

  因直肠炎症刺激所致。

  4.其他症状

  贫血、发热、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5.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狭窄和梗阻、大出血、结肠息肉、结肠癌等。还可出现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肠外并发症,如关节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口腔黏膜顽固性溃疡、虹膜炎等。

  结肠炎检查

  1.腹部触诊

  轻型者可无阳性体征,或左下腹部和下腹部有压痛,严重者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可触及如硬管状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2.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肉眼可见有血、脓、黏液,急性期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无致病菌。

  (2)血液检查 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患者多有轻中度贫血。

  (3)免疫学检查 活动期测免疫球蛋白,可见IgG、IgM、IgA增高,以IgG明显增高最为多见。

  3.内镜检查

  是溃疡性结肠炎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但急性期和重型患者应暂缓进行。镜下见肠段黏膜充血、水肿、粒状突起、多发性点状或斑片状浅小糜烂或溃疡,表面有黏液或黄白苔。肠黏膜较脆弱,镜角擦过易出血,由于水肿和淋巴组织增生,可见假性息肉。

  4.钡剂灌肠

  早期可见肠黏膜皱襞纹理紊乱,肠管边缘模糊,重者肠管边缘可见毛刺状或锯齿状变化。晚期结肠袋消失,肠管呈狭长的铅管状。急性期和重型患者忌做钡剂灌肠。

  5.黏膜病理检查

  见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异性上皮细胞增生,腺体排列异常,上皮纤维化,有隐窝形成等。

三、结肠炎该怎么办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原则上应尽早控制疾病的症状,促进缓解,维持治疗,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和掌握手术治疗的时机。

  1.一般疗法

  注意休息,防止过劳。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低脂、低渣食物。重症患者或伴有巨结肠、肠瘘等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类 ①柳氮磺吡啶(SASP):适用于轻、中度UC,间歇期以防复发。用量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两点,磺胺过敏者禁用,连续使用三个月查肝肾功能。②美沙拉嗪:是SASP中的活性成分5-氨基水杨酸(5-ASA),副作用相对较低。③奥沙拉嗪:是两分子的5-ASA偶合而成,疗效与SASP相似,但副作用要低。

  (2)糖皮质类激素 常用药物有强的松、强的松龙,为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炎症的有效的药物之一。

  3.手术治疗

  大出血者、存在穿孔或即将穿孔者、中毒性结肠炎出现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时,应紧急手术处理。

  当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已经不能完全控制症状,或长期依赖激素和硫唑嘌呤,或有癌变高危因素,也是手术的指征。

四、怎么诊断结肠炎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组织细胞学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除定性诊断外,还应同时对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是否合并并发症等情况,作出判断

  (一)诊断依据

  1.腹痛伴里急后重,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排黏液脓血便,患者按特异性肠炎治疗无效。排除克隆病、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结肠癌等。

  2.全身表现及肠外表现。

  3.多次粪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发现病原体。

  4.X线钡灌肠,显示肠黏膜粗糙水肿、多发细小充盈缺损、颗粒样或结节样,皱襞粗大、紊乱。肠壁呈锯齿状。后期则示肠管变短、僵硬,结肠袋消失,铅管状。

  5.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部位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脆性增加。表面常附有脓性分泌物及血液。多发性假息肉及肠腔狭窄、桥形黏膜。结肠袋变浅或消失。

  6.活检,可见黏膜有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糜烂、溃疡。尚可见隐窝炎、隐窝脓肿。同时有腺体排列紊乱、萎缩。杯状细胞减少,可见潘氏细胞化生。

  (二)分期分型

  1.临床类型

  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暴发型。

  2.病情程度

  分为轻度(腹泻每天3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中度(介于轻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天6次以上,脉搏在90次/分以上)。

  3.病变范围

  分为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结肠炎和全结肠炎。

  4.病情分期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