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减指标 人为什么会患甲减
2018-08-12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邬灵薇
一、甲减的检查指标
1.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
一些急性或慢性非甲状腺疾病临床表现代谢低减和交感神经反应低下,如怕冷、乏力、浮肿、纳差、便秘等表现,测定血清T3和/或T4低下,容易误诊为甲减。单纯T3低下称为低T3综合征,严重者还可以表现T4低下,称为低T4综合征。血清T3、T4下降是一种机体的保护性措施,人为的加服甲状腺激素制剂以提高机体的代谢率,必然会加剧原发疾病的病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戴为信
2.慢性肾炎
甲减病人因水钠潴留表现为皮肤苍白、水肿、贫血、高血压和血胆固醇升高。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常常会表现甲状腺激素测定异常,主要是血清T3下降,但TSH是正常的。而甲减病人的血清TSH是明显升高的。
3.贫血
约有百分之25~百分之30的甲减患者表现贫血,贫血原因是多种的,甲减病人多见于女性,常伴月经量多、经期长,导致失血过多,同时食欲减低、营养不足和胃酸缺乏更加重了贫血。原发甲减的甲状腺激素是低下的,TSH是升高的,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4.浆膜腔积液
甲减发生浆膜腔积液的原因是由于淋巴回流缓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细胞分泌高亲水性的粘蛋白和粘多糖,引起腹水、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关节腔积液。
5.特发性浮肿
甲减病人的纤维母细胞分泌透明质酸和粘多糖,具有亲水性,阻塞淋巴管,引起粘液性水肿,多数表现为非可凹性浮肿,被误诊为特发性浮肿。
6.垂体瘤
长期甲减病人,尤其是儿童患者,垂体可以表现增大,有时会被误诊为垂体瘤。原发甲减长期血T4下降,垂体TSH细胞增生肥大,致蝶鞍增大,一些女性病人由于月经紊乱和泌乳,实验室检查发现催乳素轻度升高,被误诊为垂体催乳素分泌瘤。有些甲减病人由于手足肿胀、唇厚舌大,声音嘶哑、手足增大,又有蝶鞍增大,会被误诊为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瘤,甲状腺激素测定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二、人为什么会患上甲减
1.食物过敏
食物能提供能量,但是一旦身体对食物出现过敏的现象,人就会整日睡眼惺忪。疲劳是食物过敏的初期病症。要少吃或者是不吃那些让你有过敏病症的食物,是甲减的原因之一。
2.打鼾
身体超重的女性睡觉易打鼾,打鼾会打乱睡眠的周期,让患者疲惫不堪。这类女性要减肥和戒烟,否则中风风险会大大增加,也是导致甲减出现的原因之一。
3.*摄取过量
人们为了提神,很爱喝咖啡和可乐。但是对女性来说,*摄入过多,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导致疲劳和困倦的感觉。就是引发甲减出现的原因。
4.贫血
贫血会让血红蛋白偏低,血红蛋白会负责将肺部吸进来的氧气输往全身各个部位。当身体的组织供氧不够的时候,人们就会觉得疲劳。女性在月经期间或者是产后,都可能因为失血过多而患上贫血。这些也是甲减的原因之一。
三、甲减出现的症状
(1)一般甲减的症状怕冷,皮肤干燥少汗,粗厚、泛黄、发凉,毛发稀疏、干枯,指甲脆、有裂纹,疲劳、嗜睡、记忆力差、智力减退、反应迟钝,轻度贫血。体重增加。
(2)特殊面容颜面苍白而蜡黄,面部浮肿,目光呆滞,眼睑松肿,表情淡漠,少言寡语,言则声嘶,吐词含混。
(3)心血管系统心率缓慢,心音低弱,心脏呈普遍性扩大,常伴有心包积液,也有久病后心肌纤维肿胀,粘液性糖蛋白(PAS染色阳性)沉积以及间质纤维化,称甲减性心肌病变。甲减的症状可出现明显脂代谢紊乱,呈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β-脂蛋白血症,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但因周围组织的低代谢率,心排血量减低,心肌氧耗减少,故很少发生心绞痛与心力衰竭。有时血压偏高,但多见于舒张压。心电图呈低电压,T波倒置,QRS波增宽,P-R间期延长。
四、怎样合理预防甲减
1、甲减的发生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性格要开朗,学会宽容,理解别人,及时排解自己内心的压抑。
2、预防甲减的出现,在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本身不缺碘,所以不能吃过多含碘高的食物,比如海产品。
3、慎做手术和放射碘治疗这也是预防甲减出现的关键措施之一。因为甲炎早期表现为早亢症状为主,此时受损的甲状腺组织不多,而手术是切除了大部分甲状腺组织,放射碘会使很多甲状腺组织死亡,结果使患者提早成为甲减而受累终生。
4、适度运动,不要盲目减肥。有早期甲状腺炎的人,不管用什么方式减肥,都会诱发甲状腺炎的加重或爆发,引起甲减的出现。
5、日常饮食中要限制脂肪的摄入,因为甲减患者会合并有高脂血症,这是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较常见的,因此,限制脂肪摄入也是预防甲减的方法。我们要尽量少吃动物的脂肪,选择食用植物脂肪来代替,这样就能避免高胆固醇。
6、预防甲减还应注意定期进行检查,现在很多人虽然有定期体检的意识,但他们不是进行全面的检查。在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这样就能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7、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工作,宣传甲减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高科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