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为什么吃饭出汗,吃饭出汗容易引发的疾病

2016-06-13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蒋平蝶

一、为什么吃饭出汗

  其实这不是毛病。也不是新陈代谢比较快,身子虚弱,肾不好等,

  人在吃饭的时候,有很多肌肉都要参与运动的,特别是我们咀嚼食物,在进行咀嚼这个动作的时候,不光我们的下巴及所牵引的肌肉在动。其实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面部的几乎所有的肌肉都在运动,特别是饭食比较烫,或特别凉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头皮都麻,其实那是头皮下的肌肉因为神经过分兴奋的痉挛表现。面部的肌肉在咀嚼的时候也是要参与运动的。你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去照照镜子,看看,咀嚼的时候是不是面部的肌肉都在运动。而且不光面部的肌肉动,而且我们的胳膊也参加运动。

  那么这么多的肌肉要运动当然要消耗能量了,当然要出汗了。并且在夏天吃饭的时候更是这样,因为,夏天我们吃热饭的时候,一般的食物的温度都要高过我们的体温,当我们吃进体内后,肌体要把这部分不属于自身发出的热量要排出体外,当然还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实现,这就是出汗了。

二、吃饭出汗容易引发的疾病

  一是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发作时可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二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为甲亢。

  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时胃肠功能增强,多数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三是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颤、四肢发凉等。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三、中医治疗吃饭出汗

  根据中医理论,头部为诸阳之会,头面多汗属阳经病。由于邪热内郁,不得四散,只能循经上越,迫津至头面溢出。也有虚证,因阳气不足,腠理不固,津液外泄,如鼻汗多见肺气虚弱。小儿比成年人容易出汗,这是由于发育尚未完全,新陈代谢旺盛所致。

  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俗称「蒸笼头」,如无其它症状,不属病象,切忌盲目进补。假如小儿大汗,伴有睡眠不实、易惊吓、头发稀少等,最好请医师看看。湿热熏蒸 头面汗出,口渴,肢体困重,身热不扬,小便不利,恶寒发热,身目发黄,舌苔黄腻,脉濡数。中医治法为清热利湿。

  举例方剂:五苓散加茵陈、石膏、黄柏 上焦郁热 头汗,心烦,面红,心中懊恼,饥不能食,疲倦,舌红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热除烦。 举例方剂:栀子豉汤加竹茹、陈皮、柴胡、黄芩阳气不足 头面多汗,面色晄白,气短、畏寒、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嫩,脉虚弱。中医治法为温阳益气,固表敛汗。

  举例方剂:芪附汤加红参、生龙骨、生牡蛎 气虚 头汗,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细弱。中医治法为补中益气。 举例方剂:补中益气汤 头面多汗者,每于进食辛辣厚味时加剧,要注意清淡饮食,多饮水。平时应加强身体锻炼,以巩固汗液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过度的紧张、兴奋情绪。

四、吃饭出汗不只是一辈子白干 你的健康瞒不过“汗”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会出汗?

  人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即37摄氏度左右,是因为体内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能维持相对平衡的缘故。为了让身体保持在正常体温,就需要通过出汗的方式释放掉体内多余的热量。

  人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于骨骼肌,约占总热量的90%以上。人在寒冷的环境中,骨骼肌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现象。据测定,仅仅“颤抖”就能使体内产热量成倍增加。进入夏季,气温升高,人体阳气浮在体表,皮肤汗孔开放,就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把代谢垃圾排出体外。

  你一定想知道:自己健康吗?“汗”都知道!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血汗同源,出汗的状况反映着着我们体内脏腑状态和气血水平。虽然不能仅仅靠出汗来辨别疾病,但结合出汗时人的其他症状来综合判断,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鼻子上出汗

  鼻子出汗一定要先说说,因为小编一直很纳闷为什么鼻子上会出汗?西医认为,鼻子出汗与免疫力低下有关,而中医则认为,鼻子爱出汗可能是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专家建议,每天用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两侧,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头汗

  中医认为,额头常出汗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脖子出汗

  颈部的汗腺分布稀少,颈部出汗大多与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脖子总出汗的话,除了去医院接受激素水平的检查外,平时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多运动,保证休息。尤其是要保持精神愉快,以免影响内分泌系统。

  胸口冒汗

  中医认为,胸口常出汗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保持心态的平和,少吃油腻、生冷食物。

  手心脚心都是汗

  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心神不安,心火妄动的表现。手心附近有个劳宫穴,通过按压劳宫穴能改善心包经的气血,达到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后背出汗

  背部汗腺分布也较少,因此,如果你后背常出汗,大多是因为身体表虚里亏,气血不足。这时要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性则应该多吃些海鲜。

  不健康的汗要谨慎

  不健康地汗大多都会伴随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所以,对于这些汗要特别注意。

  盗汗:盗汗是我们最常听说的一种,入睡后汗出,醒来汗止,常伴有烦热、两颊潮红、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盗汗大多是由于阴虚内热、阴津外泄而为汗,这是人体虚弱到一定程度的表现。针对盗汗的情况,需使用补漏洞加滋养肾精的方式。

  多汗:俗话说,“吃饭出汗,一辈子白干”,很多人即使没有运动,即使是在冬天,也会出汗。多汗和自汗的人,往往预示着气弱气虚。行走在人体表面的气叫“卫气”,保卫的卫,负责固摄人体的津液。而人多汗或自汗,说明卫气太弱,失去防守,使得体内阴液易外泄。

  自汗:不热、不运动还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时常感到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就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

  黏汗、黄汗:汗液黏腻,发稠发热,通常是一种病汗。可能是患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身体仍有湿热不清之症。如若汗色变黄,可能是因大汗后凉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或因寒湿郁遏所致,也与饮食不节导致的脾胃湿热有关。

  什么样的“汗”才算健康?

  汗水中除了水分,还有一部分脂肪酸和蛋白质,因此夏季出汗后衣服上会出现淡黄色的“汗渍”。其实,汗水本身并没有任何气味,但在空气中开始分解并遭到细菌攻击时,就会散发出酸性的气味。

  出汗主动点才更健康

  出汗有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主动出汗是人体进行的一种主动调节。主动出汗后不仅神清气爽,还对身体更有益。

  减肥:运动是最有效、最健康的减肥方式。因为当人体进行运动并达到一定强度时,脂肪便会燃烧转化成热量,通过汗液排出体外。

  排毒:人体每天都会分泌大量的代谢物质,各种毒素也随之产生,运动后人体体温升高,毛孔便会自动打开,身体内的毒素便会通过汗液而排出。

  控制血压:运动出汗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壁弹性,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如何补充出汗时消耗的能量?

  科学分析发现,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钠。在寒冷季节和静止休息时人们通常出汗很少,但在气温升高的季节及运动时人会大量出汗,此时汗液中钠的含量比前一种情况要多出20%左右。因此,出汗后一定要记得为自己补充点儿淡盐水,以防身体出现钾钠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