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腋下多汗,腋下多汗的预防措施

2016-06-2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苏碧菡

一、腋下多汗的症状

  1、全身性多汗

  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糖尿病、低血糖、妊娠和绝经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损害),帕金森病、嗜铬细胞瘤、水杨酸中毒、虚脱等亦可导致全身性多汗。

  2、腋下多汗

  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有成年后自然减轻的倾向。多汗部位主要在掌跖、腋窝、会阴部,其次为鼻尖、前额和胸部,其中以掌跖、腋窝部最为常见,皮肤可浸渍发白。多汗呈短暂或持续性,情绪波动时更明显,无明显季节性。掌跖多汗往往伴有手足潮冷或发绀现象,跖部因汗液分解可产生特殊臭味。腋窝多汗通常无异味,不同于腋臭。鼻尖、前额和胸部的多汗往往与刺激性食物有关,常在进食辛辣食品、热咖啡、热茶、饮烈性酒时发生,又称为味觉性腋下多汗。

二、腋下多汗的预防措施

  1、腋下多汗的预防主要是预防相关疾病,如有遗传性综合征背景等。

  2、预防腋下多汗的措施包括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4、对于经常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的患者,可以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泮等内服药物,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从而减少因情绪紧张所引起的出汗增多。

  5、避免吃热、辛辣的食物,少吃一些会使胃发热的食物,身体就会减少出汗。

  6、少喝酒,因为酒精会使皮肤里的血管膨胀,增加身体的热量。

  7、勤洗澡,有助于放松身体,注意个人卫生和细菌传播。常穿自然织物,有助于排汗。

  8、注意饮食,忌吃大蒜,葱等刺激性的食物。改变饮食方式,调节内分泌。

  9、穿用自然材料制成的鞋和袜子,避免形成汗脚。

三、腋下多汗的中医治疗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四、腋下多汗的食疗方法

  1、营卫不和型

  (1)黄芪红枣汤

  黄芪15 克,红枣20 粒,加水适量,小火煎煮1 小时以上,每天一剂,分2-3 次,食枣喝汤,连服15 天为一疗程。

  有益气固表止汗作用。

  (2)泥鳅汤

  活泥鳅100 克左右,热水洗去黏液,剖肚去肠,内外洗净,用油煎至金黄色,加水750 毫升,煮汤至250 毫升,用盐调味后,喝汤吃泥鳅,一天内分次吃完,幼儿喝汤不吃泥鳅,连吃5 天为一疗程,有补中益气止汗的作用。

  2、气阴两虚型

  (1)参莲饮

  孩儿参10 克,莲子15 粒,放在碗内,用沸水泡,去皮和芯后,将莲肉与参同放碗内,加冰糖和水适量,放在蒸锅内隔水蒸炖1 小时,喝汤吃莲肉,每天一剂,连服15 天为一疗程。有益中气、补脾阴、止虚汗的作用。

  (2)肉麸汤圆

  小麦麸30 克炒黄,与猪瘦肉末50 克,加葱盐少许,拌成肉馅备用。再取糯米粉若干,调水适量,拌成面团,再与肉馅包汤圆,煮熟后食用食用,每天一次,适量为度。宜用于5岁以上儿童。有益气补阴止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