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症状,引起中风的原因都有哪些
2016-06-22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含玉
一、中风的具体症状表现
1,年龄及病史,多数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数还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可发生于青壮年。
2,发病形式多为急性起病,但脑血栓形成起病相对也会比较缓慢。
3,先驱症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无力。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栓塞多无先驱症状。
4,诱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有突然用力,就会出现过度疲劳、激动、兴奋等诱因。
5,定位症状,一侧肢体偏瘫、甚至偏视或偏盲,浅表感觉减退,伴有语言不利或运动性失语等等。
6,神经系统症状,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数有头痛、呕吐、烦躁甚至嗜睡、昏迷等症,缺血性较少出现,但大面积脑缺血可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
二、引起中风的原因都有哪些
1、高血压病
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苭、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
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苭,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4、血脂代谢紊乱
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血液流变学紊乱
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6、年龄和性别
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脑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三、中风的前兆特征
1、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2、眼睛突然发黑--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是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反复发作的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3、中老年人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4、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四、中风的食疗方法是什么
1,羊脂葱白粥:
取葱白、姜汁、花椒、豆豉、粳米各10克,羊脂油适量,加水共煨粥。每 日1次,连服10日。用于预防偏瘫。
2,五汁童便饮:
取姜汁、藕汁、梨汁、萝卜汁、白糖水、童便各等量,入瓶混匀,用炭火煎煮片刻即成。每日1次,空腹服12毫升,温开水送下。适用于本病之筋骨软弱、气血不足者。
3,大枣粳米粥:
以黄芪、生姜各15克,桂枝、白芍各10克,加水浓煎取汁,去渣。取粳米1 00克,红枣4枚加水煨粥。粥成后倒入药汁,调匀即可。每日1次。可益气通脉、温经和血, 用治中风后遗症。
4,豆淋酒:
取小黑豆适量炒焦,冲入热黄酒50毫升。趁热服。服后温覆取微汗。用治中风 后遗症以及产后中风、四肢麻木等。
5,蚯蚓散:
取活蚯蚓60克置新瓦上,文火焙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日服2次,每服2粒。适用 于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偏瘫者。
疾病百科| 中风
温馨提示:
多吃蔬菜和水果,饮食中应有适当的蛋白质。
- 脑中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详细]
- 中风患者平时要注意什么
中风是常见的头发疾病,经常喝酒或者劳累过...[详细]
- 如何降低脑中风的危险
脑血管病俗称中风,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