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咳嗽怎么治疗 推荐5种食疗方法
2016-07-1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常从安
一、预防伤风咳嗽的7个生活小常识
绝大部分咳嗽是由于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因此预防呼吸道疾病是防止咳嗽的关键。预防措施有:
1、平时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感冒流行季节小心防护,不要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2、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家人有感冒时,室内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3、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如出现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及时采取措施或到医院诊治,以防风寒感冒加重导致出现风寒咳嗽。
4、风寒咳嗽早期,忌用收敛镇咳药,若误用可导致肺气郁遏,外邪不能外达,反而造成慢性咳嗽,日久难愈。
5、风寒咳嗽,饮食不宜肥甘滋腻,也不宜食生冷之品,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功能,助生痰湿,加重咳嗽。
6、感冒流行期间可服中药预防。配方是:贯众12克,防风12克,荆芥10克,每日一帖,连服2—3天。对经常易感冒的小儿,可每天以黄芪15克,红枣7只,煎汁代茶,长期服用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7、药膳:(1)姜葱粥生姜、葱白各20克,粳米150克。入米煮粥,待熟时加生姜、葱白,稍煮即可,趁热食用,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功效。(2)姜糖水生姜20克,红糖20克,加水200毫升,煮开后趁热频服,或加食热粥,具有祛风散寒温中的作用。
二、治疗伤风咳嗽的5种食疗方法
风寒咳嗽多由风寒之邪侵袭,内郁肺气,肺卫失宣而引起,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缓解咳嗽症状。这几种风寒咳嗽家庭疗法,简单实用,不妨试试看。
1、萝卜葱白汤。材料: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做法:用三碗水先将萝卜煮熟,再放入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下。
2、红糖姜枣汤。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做法:将以上材料用三碗水煎至多半碗汤,每日三次,服后出微汗即愈。功效: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
3、香菜汤。材料: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做法: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香菜、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服下,注意避风寒。功效: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4、白萝卜蜂蜜。材料: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做法:将萝卜洗净,切片后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服用,卧床见汗即愈。功效: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5、大蒜冰糖水。材料:大蒜3瓣、冰糖5克。做法:取大蒜2-3瓣,拍碎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冰糖,碗上加盖,放入锅中蒸,大火烧开后改小火蒸15分钟即可,放置温凉后再服用。功效: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
三、伤风咳嗽的5大穴位按摩治疗法
肺喜润恶燥,而秋季天气以燥为主,这样我们的肺容易受燥所伤,出现咳嗽现象,秋咳主要为干咳、这个时候除了吃些润肺食物,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咳嗽现象,那么,按什么穴位可以止咳?下面我们来看看止咳防燥的五大穴位。
1、合谷穴:俗称“虎口穴”,对久咳不愈者有一定的疗效。虎口中间的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拇、食两指并拢时,在肌肉隆起之最高处,是人体重要的穴位。指压时,用对侧拇指按在穴位上,朝小指方向均匀地用力,每次按摩10分钟。但体质较差者,宜轻刺激。
2、天突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每天按摩2次,能宣通肺气、消痰止咳。主治哮喘,支气管炎,咳嗽,暴失音,咽喉肿痛,梅核气,咳唾脓血等。
3、厥阴俞穴:在第五胸椎上部左右2厘米处,只要在此处用力压6秒钟,不论是咳嗽或喉咙有异物存在,立即止咳。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边吐气边进行,只要重复三次就能见效。
4、太渊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外侧缘。每日按压,不拘次数。能止咳化痰,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
5、膻中穴:在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每天按摩2次,能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主治胸闷,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四、中医针灸治疗伤风咳嗽的方法
1、咳嗽的病因病机:本证之发生,其原因有二:一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受邪,于是肺气雍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一为它脏病变,累及肺脏而致咳嗽者,加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渍于肺,肺气不得下降;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盛烁肺,气失清肃,均可导致咳嗽。
2、中医辨证:(1)外感:风热:咳嗽咯痰色黄,身热头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风寒:咳嗽喉痒,痰液稀薄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脉浮紧,苔薄白。(2)内伤:痰湿侵肺:咳嗽粘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肝火烁肺:咳嗽胸胁引痛,气逆作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象弦数。
3、针灸治疗:
(l)外感:治法: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后在背部肺俞等穴拔罐。处方:肺俞、列缺、合谷,随证配穴,咽喉肿痛:少商、尺泽;发热:大椎、外关。
方义: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故宜浅刺。手太阴与手阳明相为表里,取其络穴列缺,原穴合谷,配以肺俞,三穴合取,能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肺之功能得以恢复。凡风热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泻尺泽,可清泄肺热以消肿利咽。发热者取大椎、外关用泻法,以疏泄热邪,使邪从外泄而热自解。
(2)内伤:①痰湿侵肺: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处方:肺俞、太渊、章门、太白、丰隆。方义:原穴为本脏真气所输注,故取肺原太渊与脾原太白,配合肺俞、章门,健运脾土而利肺气,因脾为生痰之源,故脾肺同取,为标本合治之法,丰隆为足阳明经的络穴,取其推动中焦脾胃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湿得化。
②肝火烁肺: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针泻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不灸。处方: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方义:肺俞调肺气,尺泽为肺经合穴,泻之以清肺热;阳陵泉、太冲清泄肝胆二经邪热。以免肺阴受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