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一个鲜为人知的疾病_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病因_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治疗_容易产生精神障碍的几种性格
2016-08-1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李听兰
一、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病因
1.社会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都市人口密集,各种噪声、空气和水源的污染,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拥挤,竞争激烈,住房困难,待业,下岗,自然灾害,人际关系矛盾增多,所有这一切均易令人焦虑、紧张,成为精神障碍的重要根源。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正常和异常行为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患主要是由于本我欲望要求和超我控制间潜意识矛盾冲突而产生焦虑和情绪防御反应的结果。这种矛盾冲突是从婴儿期就开始的,根据于生物本能欲望要求对社会约束的强烈反抗斗争。为了减缓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了各种防范焦虑的手段即心理防御机制。那些能设法通过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或防御机制)来把内心心理冲突减少到最小限度的是心理健康的人。而有意无意地过度运用单个或集中防御机制,以致主宰了个体的人格以其发展或损害了他的有效功能,则会导致某种心理异常或精神障碍。
3.道德因素:张口骂人,动手打人,夸张的表演等等也涉及人格问题。
二、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受到外界突然刺激每一个正常人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症状,如抑郁、焦虑、血压增高、心率加快、面红耳赤或恐惧、面色苍白、出凉汗、四肢无力等,甚至出现敌对,但大多数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平缓自己的心态,也有少数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暴力伤人害己,比如交通事故。
(1)反社会人格障碍 是指违反社会法规的一些品行障碍或心智障碍,具有高度的攻击性和无惭愧感。
(2)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变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窄,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受到质疑时易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好斗。
(3)分裂样人格障碍 这种人不爱交往,情绪缺乏和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知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为,趋向内省性隐蔽;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型。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缺乏兴趣;缺乏亲密的知心朋友。
(4)强迫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的特征为懒惰、犹豫不决,好怀疑和按部就班。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希望能做的事完美无瑕,事后反复检验,苛求细节。为此他们表现焦虑、紧张和苦恼。他们的道德感过强,过于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平时拘谨,小心翼翼,对自身安全过分谨慎,思想得不到松弛;事先计划好所有动作,而且考虑过于详细;过分迂腐,刻板与固执;这类人虽然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婚姻并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仍然甚少挚友。
(5)表演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常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极端情绪性,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对人情感肤浅,这使人们难以与周围保持长久的社会关系;长久渴望得到理解和评价,感到容易受伤害;幻想性,往往把想象当成现实;不停地追求刺激,不能忍受寂寞,希望生活似演戏一样热闹和不平静;外表行为显示不恰当的挑逗性,打扮得花枝招展卖弄*,甚至调情,诱惑人。
(6)冲动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主要特征为情绪不稳定及缺乏冲动控制能力。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暴发很常见,在其他人加以批评时尤为如此。这种人常因微小的刺激而突然暴发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自己完全不能克制,其时可出现暴烈的攻击行为,这种突然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和平时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不发作时是正常的,对发作时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生。这种冲动发作也常因少量饮酒而引起。
三、容易产生精神障碍的几种性格
1.暴发性格:又称为“癫痫性格缺陷”。这类人常为很小的精神刺激暴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短时间发作后,一切恢复平静。平时常表现黏滞,凝重,没有灵活性,一旦暴怒发作,自己完全失控,情绪行为变得异常粗暴,有很强烈的攻击性,不顾后果,不考虑影响,与平日判若两人,这类人间歇期正常,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家族中常有类似病人,分娩时受损伤,难产窒息,头部外伤,脑炎,儿童多动症,幼时被遗弃,缺乏正常家庭温暖等情况是导致暴发性格的重要因素。
2.偏执性格:性格固执、脾气倔犟,敏感多疑,喜欢嫉妒或责备他人,心胸狭窄,过分挑剔,急躁易怒,常与人发生摩擦,在工作中和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他人意见,这种性格多见于男性青年,容易患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3.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怪癖,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怕事,喜欢独处,不爱交际,工作上自行其是,思维奇特,遇事喜欢钻牛角尖,说话颠三倒四,不分场合,没有分寸,待人冷淡,这种性格可能是早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信号。
4.循环性格:其特点是有时情绪非常高涨,对人特别热情,对工作格外主动,对身边的事物极感兴趣,乐观活跃,擅长社交,并富于幻想;有时情绪一落千丈,热情与兴趣均烟消云散,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精神不支,体力匮乏,对生活前途悲观,只有冷漠、乏味、孤独。迥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特点交替出现,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的“预备队员”。
5.癔病性格:也称为戏剧化性格,多见于女性中青年,感情易波动,情绪极不稳定,一日常数变,说话深浅不分,想什么就说什么,做事马虎,装腔作势,酷爱幻想,暗示性高,依赖性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情感肤浅,表面化、不真诚,难以与周围保持正常的社会联系,往往把想像当成现实。这种性格的人一旦遇到精神创伤,极容易患癔病。
6.抑郁性格:这类人的情感常容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对不愉快情境和生活矛盾不易摆脱,他们的思维、意志行为常受到抑制,精力不足,体力下降,生活缺乏乐趣和活力,自我评价过低,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常有空虚感和孤独感,兴趣索然,生活单调乏味,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充满灰暗忧伤的情感,遇事倾向消极与悲观,这类性格是一种心理缺陷,严重的可成为抑郁症。
四、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即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1.增进精神健康的保健工作,充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自我保健,是减少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
2.加强遗传咨询,防止近亲结婚,减少精神障碍发生率;
3.对一些具有易患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包括具有特殊心理素质者和从事高心理压力职业者,应采取特殊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心理宣泄的途径,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出现;
4.定期进行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精神障碍在人群的发生率、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和分布情况,结合地区人口构成的变化,为相关部门制订规划、进行决策,从宏观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提供依据。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疾病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由于许多精神障碍具有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隐匿、临床表现缺乏明确特征性等特点,往往失去及时干预的机会。因此,二级预防是精神障碍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深入并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精神障碍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早期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尽早发现精神异常者。同时,要改善人们对精神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及时就医,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2.对确认或可疑的精神障碍者,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争取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同时,积极进行随访与巩固治疗,减少复燃和复发。
3.在综合医院内设立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做好会诊-联络和咨询及培训工作,帮助非精神科医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精神障碍患者。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的要点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残疾,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谋求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神疾患的重视和支持,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构成精神障碍防治康复体系,为减少精神残疾、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提供帮助。
2.对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让患者正确认识疾患,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和矛盾。同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疾病恶化、努力减少残疾,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心理和社会功能。
3.建立各种工娱治疗站、作业站、*站,对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咨询,使患者早日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功能。
4.做好出院患者的定期随访工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服务。调整出院患者的生活环境,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和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指导家庭成员为患者制订生活计划,努力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5.关心和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的合理要求,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对疾病预后、复发的影响。想方设法,妥善解决精神障碍患者以及精神残疾者恢复工作或重新就业,对支持其心理状态与投身于社会大环境接受锻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