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为什么会感染幽门螺杆菌 容易传染吗

2016-09-1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汤凡旋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因及表现

  病因

  目前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的研究主要包括:

  1.使幽门螺杆菌穿透黏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

  2.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

  3.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

  4.免疫反应物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临床表现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

  2.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患者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

二、幽门螺杆菌对身体的危害

  幽门螺杆菌本寄居在人体幽门部。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发现它不仅在胃粘膜上寄生作祟,还在口腔内寄生,牙菌斑是它更大的储存库。

  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毒性物质是尿素酶,它可以分解口腔内的尿素物质产生难闻的氨臭味,所以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口臭有密切关系。

  复发性口疮在一般人群中常见,30%以上患者同时伴有消化不良、胃溃疡等病史。将分离出的幽门螺杆菌培养液注射到实验动物口腔粘膜下,可以造成类似于口疮的损害,而且发现该菌繁殖周期与口疮复发周期一致。

  另有150例口腔粘膜扁平苔藓中80%检出幽门螺杆菌,由此可见其与口腔病之间的关系。

  目前又进一步查明幽门螺杆菌还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比阴性者发病率高2倍。

  因此,感染幽门螺杆菌者要用铋剂、庆大霉素等药物杀灭此菌,请口腔科医生清除口内牙菌斑,防止口一口、口一粪(污染水源)途径的交叉感染。

  幽门螺杆菌对身体的危害就是上面介绍的这些了。这些危害对于身体来说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平常的时候应该要及时的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避免细菌感染的情况发生。另外有了这些细菌感染的情况后,要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法治疗和控制。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

  1.胃镜采样检测

  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如果为阳性,即可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

  2.细菌的直接检查

  通过胃镜检查钳取胃黏膜(多为胃窦黏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Hp。其中胃黏膜细菌培养是诊断Hp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

  3.尿素酶检查

  可通过检测尿素酶来诊断Hp感染。尿素酶分解胃内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基于此原理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①胃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②呼吸试验;③胃液尿素或尿素氮测定;④15N-尿素试验。

  4.免疫学检测

  通过测定血清中的Hp抗体来检测Hp感染,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被动血凝测定、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合吸附测定(ELISA)等。

  5.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很高,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尽管幽门螺杆菌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体内用药并不那样如意。目前不提倡用单一的抗菌药物,因为它的治愈率较低,且易产生耐药性。

  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

  1.采用联合用药方法;

  2.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

  3.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

  4.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应先注意口腔卫生。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复口腔问题如蛀牙,牙垢,牙结石等。可以先更换牙具,口杯、水杯、不锈钢保温杯不要混用,并且经常要蒸煮消毒,特别是在药物治疗期间,分餐消毒碗筷。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胃复春片、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胃得乐、乐得胃等。溃疡病患者尚可适当结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生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一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由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抗菌方案的广泛应用,有可能扩大耐药性问题的产生。因此,将来替换性的治疗或预防策略,如疫苗预防或免疫治疗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