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5个方法教你克服胆小心态 胆小怕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2016-09-24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傅秋双

一、5个方法教你克服胆小心态

  首先,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胆怯退缩的重要的法宝

  胆怯退缩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些事情表示怀疑,结果可能会由于心理紧张、拘谨使得原本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了。我们中的有的人可能有过考试怯场的经历。本来平时成绩不错,但是一遇到比较重大的考试就紧张得不得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结果以前会做的题,也做错了,这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性格胆怯退缩的人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而那些自信、胆大的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越是大考试发挥越好,这是因为后者自信心比较强,而且不象胆小内向的人那样瞻前顾后,想得那么多,大脑的兴奋点都集中在如何答题上了,所以比较容易发挥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那么,胆小退缩的人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就应该为自己打气,相信自己起码有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然后只要自己去努力就可以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抱着这种所谓的;平常心去面对一些挑战,结果如何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什么遗憾了。

  其次,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树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自信心不是平空产生的。如果你要参加一个考试,但是你一点都没复习,那么再胆大自信的人也不敢认为自己一定能考好,更何况是一个本来就不自信的胆小退缩的人呢?心理就更没底、更会紧张了。又如,当你要在许多人的场合做一个讲座,但是你却没有认真准备,那你在上去之前肯定会对自己是否能够讲好产生怀疑当然对于那些很有演讲经验,很会控制场面,调节气氛,能够即兴发挥的人来说,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对于本来就胆小退缩的人来说,每一次失败可能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所以我们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会为自己树立自信心打下基础,为自己取得成功提供了可能性。而每一次成功又成为胆小退缩的人尝试下一个任务的动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使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于尝试新的东西,迎接更多的挑战,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赢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第三,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所谓归因,通俗地讲,就是把某件事的原因归结于什么,是归结于客观还是归结于主观自身。失败对于胆小退缩的人来说经常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每当遇到失败的时候,胆小退缩的人往往垂头丧气、耿耿于怀,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失败归结于主观自身的内部原因,即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认为自己不聪明,这种归因肯定就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自信心无疑是一个打击,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任务或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时,这些胆怯退缩的人就会选择逃避、放弃,因为他们曾经失败过,而且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是自己不行,没有能力胜任,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胆小退缩的人更退缩,更缺乏自信,更没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任务,所以一个人的归因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影响到他们对待其他事情的态度,从而可能会对自己处理一些事情的能力真正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反,如果你能对失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即比较客观地归因,那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重要的是要冷静地分析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如果是自己没有复习到,下次把没弄明白的弄会就是了;如果的确是自己努力了还是没有做出来,那也一定不要给自己贴上;我很笨;这个标签,这个标签太重了,它会在无形中压抑你的勇气和创造能力。你可以向那些做对的同学请教,不仅向他们学习解这道题的方法,还可以请他们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供你借鉴。即使那些同学比你聪明一些,那你也没必要自卑,因为研究已表明大多数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都属于中间水平,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来弥补,别忘了;笨鸟先飞!

  下面再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在待人接物上,胆小害羞的人应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和处理。

  第四,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胆小害羞的人往往因为胆怯而不敢与人交往,结果仅限于很小的朋友圈子,变得越来越孤僻、退缩。胆小退缩的人很少与人交往,并不是他们自恃清高,而是相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受欢迎的,别人不愿与之交往的。如果他们形成了这样消极的自我概念,即对自我的一种稳定的认识,那他们在行动上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得让人很难接近,很难交往。

  其实当你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被别人接受的时候,你就会表现的自信,而自信的人往往是可爱的,人们愿意与之交往的,而交往的人越多,就越会增加他们的自信,从而在别人面前就不那么胆怯退缩了。

  第五,注意身体语言

  所谓身体语言,指的不是我们说的语言,而是我们的身体姿态、动作、表情向人们传递的信息。羞怯的人不好意思与人说话,与人面对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冷淡、闪烁其辞,但实质上这种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我胆怯,我害怕,我不安。但是,与之交往的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会把这种身体语言误解为冷淡、自负,从而避之千里,这使胆怯者更加迟疑不安。其实,胆怯的人不与人打招呼或说话,并不是他们没礼貌或冷淡,而是怕说出不合适的话而已。

二、胆小怕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有一些孩子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过分的保护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性,导致长大以后缺乏独立性,另一种情况就是小孩子在尝试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受到父母严厉地责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除此之外,一些年轻人由于阅历浅、经验不足等原因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往往夸大了困难城的而导致失去信心,轻言放弃。

  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是面对,不要逃避。首先不要自卑,想象你能够说服别人做某件事,开始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遭到嘲笑是必须的,但是还是要说,只要你觉得你说的在理,自己相信自己别人也会被感染,只是时间问题,你要改变必须有个过程,从被嘲笑到习以为常然后到成功说服。要有不怕打击的精神,即使别人嘲笑还要勇往直前表达自己想说的。

  在现代职场中,由于激烈竞争导致人们长时期处于节奏快速化、思维单向化、行为直线化、手段枯燥化的状态中,往往为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而仓促做决定、下结论,由此可能导致不理想的、错误的后果。因此,一定程度上允许“胆小怕事”,凡事料在行先,谋定而后动,不失为解决问题的理想方式。

三、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

  1、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

  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家长可先带着孩子一同购物;告诉孩子购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励要买多少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敢说话,家长可帮他开个头,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几次下来,孩子渐渐熟悉了这家商店后,家长就可以在远处看着孩子自己去购买,以后再让孩子单独去其他商店。

  2、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3、创造条件,扩大孩子的接触范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孩子与其他人接触,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游戏、购物、接待客人等活动中去。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

  4、放手磨炼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子,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将之剥夺,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爱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应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四、胆小怕事是不是恐惧症

  在我们身边,有人怕猫,有人担心飞机掉下来把自己摔死,有人害怕身处广场、摩天大楼等人群聚集的地方……这些人往往会被嘲笑为“胆小鬼”,其实,过分的害羞和胆小很可能是一种病——恐惧症。

  据了解,全球有1/4的人一生之中患有恐惧症。据俄罗斯心理分析研究所教授亚历山大·波列耶夫称,近10年里,世界上恐惧症的种类几乎增长了3倍多,而恐惧症更是大大的年轻化,许多年轻人不到30岁就被种种恐惧缠身。

  恐惧症是人对某种物体或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其实,胆子小和恐惧症有一个度的区别。胆小表现为容易对事物紧张、害怕,这是性格特征之一,但如果患了恐惧症,则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类。与胆小相比,恐惧症会伴随回避行为,并对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影响,比如说,运动员上场前或学生考试前都会伴有紧张、焦虑情绪,这很正常,但如果选择逃避,不去考试,不去比赛,这就是恐惧症。

  恐惧症的临床表现有: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发作时伴有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出汗等神经紊乱的症状;对恐惧对象有回避行为;在接触恐惧客体或遭遇之前,即为之担忧,出现期待性焦虑;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恐惧症可分为场所恐惧症、单纯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那么,现代人的恐惧感是如何形成的?其一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强烈的精神刺激会诱发恐惧症,如夫妻分离,亲人死亡,意外事件,恐吓事件等等。其二是生物学上的因素,即遗传性的性格脆弱,从小胆小、羞怯、内向、敏感的人,这类人最易产生恐惧感。

  “然而,由于某些恐惧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不大,多数人不了解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只有23%的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有关专家表示。实际上,85%—95%的患者都可通过治疗得到明显改善。首选的是行为治疗,包括认识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强迫疗法、情景治疗法等。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时候,可以是用小剂量的抑郁焦虑药,常用的药物有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硝基安定、氯硝安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