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脂肪肉瘤的预防护理方法 眼眶脂肪肉瘤有什么症状体征
2016-09-2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汤凡旋
一、眼眶脂肪肉瘤有什么预防护理方法
1、眼眶脂肪肉瘤似乎是一种起源于原始间质细胞而不是成熟的脂肪细胞可能来源于经历脂母细胞分化的眼眶筋膜内的一种细胞对此种变异的刺激因素。
2、眼弓形体病患者平常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知道运动量多少最合适,运动前最好先热身,更不宜做过激烈的运动,适宜做些简单的,有助于血液循环的运动,如:体操,台球等等之类运动,对眼弓形体病患者的病情都是很好的。眼弓形体病要注意饮食卫生,肉类要充分煮熟,预防生肉污染熟食。尽量不要在室内喂狗和猫。
3、因为大多数脂肪肉瘤具有黏液型,尽管能发生广泛的转移,它们倾向于有较好的预后。早期、广阔的局部切除或眶内容摘除可提供一个较好的治疗机会。眶缘肿块可以边界清楚,而微具弹性,易被误诊为良性肿瘤,也可与眶缘粘连并有压能,而与眼眶假瘤相混淆。起自结膜下者每有息肉样外观。假如肿瘤侵入颅内,则可引起更严重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的临床症状需要注意与其他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疾病鉴别,如脑膜脑瘤、脑血管瘤等。
二、眼眶脂肪肉瘤的症状体征
1、脂肪肉瘤是脂肪性肿瘤的恶性代表,由不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是脂母细胞的恶性肿物,是成人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在肌体内脂肪聚集的部位,如腹部、腹膜后、臀部等部位多发,眼眶内罕见。它很少作为一种原发病变或作为一种从远距离原发位置转移而来的病变发生在眼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展较快的痛性或无痛性眼球突出,眶缘可触及边界欠清楚且质地稍硬的肿块、眼睑肿胀、眼球运动受限等,也可有视力下降和复视。
2、脂肪肉瘤成年人多见,偶见于青少年。主要临床表现是单侧眼球突出,发展较快,根据原发部位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位于眶尖的肿瘤早期即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或萎缩。肿瘤快速增长可致眼球运动障碍,眼球轴性突出或伴有移位。原发于眶前部的肿瘤,可于眶周触及肿块,质软,光滑可移动。
3、眼眶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性,B型超声检查病变的边界清楚,内回声较强,由于肿瘤生长迅速多有坏死腔,使回声像在强回声的基础上又表现有透声腔,从而出现病变内部的强反射光团。CDI可显示彩色血流。由于瘤体内的坏死腔、纤维血管组织的存在,在CT显像上表现为密度的不均匀,脂肪组织显示为负CT值,而纤维血管组织、液化腔可显示为正CT值,并可见骨破坏。MRI显像在T1WI和T2WI均有高信号区。
三、眼眶脂肪肉瘤的检查方法
1、病理学检查:肉眼所见,脂肪肉瘤由于脂质和黏液样组织混合,在切面有一种斑驳的多样化外观,常有出血和坏死区。肿瘤有一种黏滑的表现。显微镜下,脂肪肉瘤分为分化良好的、黏液样、圆形细胞和多形型。分化良好和黏液样类型似乎会带来较好的预后,多数眼眶脂肪肉瘤是黏液样型并被称为黏液样脂肪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含有分化相当好的梭形、星形或圆形脂母细胞悬浮于黏液或富有黏多糖基质。通常肿瘤显示充满丛状血管,这有助于将其与真正黏液样瘤区别开来。在一些病例,肿瘤可有较恶性特征并显示横纹肌母细胞分化,这种不良分化的肿瘤有时被称为恶性间叶瘤。病因方面,眼眶脂肪肉瘤似乎是一种起源于原始间质细胞而不是成熟的脂肪细胞。可能来源于经历脂母细胞分化的眼眶筋膜内的一种细胞,对此种变异的刺激因素未明。
2、X线检查:平片可无异常表现,或仅表现眶区密度增高,少数可出现眶壁骨质受压变薄或破坏。
3、B超探查:B超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实性病变,一般边界较清楚,内回声较强且不均匀,无可压缩性。
四、眼眶脂肪肉肉瘤的治疗方法
1、脂肪肉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化、放疗并不敏感,也难以奏效。脂肪肉瘤手术原则要根据脂肪肉瘤的不同类型决定。对于分化良好型的脂肪肉瘤行局部广泛切除即可,而多形性脂肪肉瘤则以根治性切除术为宜。脂肪肉瘤手术时要注意肿瘤在肌肉间隙蔓延生长的特殊性。另外肿瘤与正常组织界线不清,也可能有肿瘤延伸移行而遗留造成日后复发,故手术原则应沿肌肉间隙清除手术野内肉眼见到的脂肪组织。对于腹膜后的脂肪肉瘤治疗也应采用此原则,如果位于肾周脂肪囊周围的肿瘤,更应将肾周脂肪一并切除,因此部位是肉瘤停留、种植的最常见场所。
2、脂肪肉瘤术后容易复发,复发率可达57%~70%,多次复发造成每次手术的难度增大,且常需切除邻近器官。腹腔内肿瘤可能与大肠、小肠、肾脏关系密切而切除。肿瘤也可出现远处转移。脂肪肉瘤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肉瘤不同,易出现肺外转移,常见肺外转移包括肾、脑、肝、头颅等处。转移灶的治疗有时也需考虑。脂肪肉瘤在软组织肉瘤中属中等恶性程度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35%~40%,约40%~50%的脂肪肉瘤发生肺转移。主要发病年龄为中晚年。
3、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生物治疗模式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模式。解决了肿瘤复发与转移的重大难题,而生物治疗与现代手术、化疗和放疗方法联合应用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不但具有清除体内不同部位的微小残留病灶、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作用,而且对病人受损的免疫系统更能起到恢复与重建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