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自测破伤风 破伤风该如何进行预防
2016-09-2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李幻柏
一、怎样自测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疾病。此病凶险,如不积极治疗则死亡率高。
破伤风杆菌相当顽强,一般消毒剂无效;又耐热,在日光不能直晒的土中可生存数年而毒性不减。破伤风杆菌分布极广,泥土、粪便中皆存在。当人体有伤口时,尤其是伤口受到污染时极易罹病。新生儿可因脐带污染得病;手术时消毒不严或中耳炎、拔牙等均可患病。小儿抵抗力低,活泼好动,自我保护又差,常在地上玩耍等。容易受伤且伤口又极易污染,所以患此病机率高。
典型发病者牙关紧闭,表情如苦笑,说话不便。咽肌痉挛时吞咽困难、喉头阻塞、发生紫绀现象。重者还可角弓反张、呼吸困难、二便不通等。患者非常痛苦。
痉挛系阵发性,可自发,亦可诱发。间隔越短,发作越频繁,消耗越大,会窒息而亡。
治疗顺利,持续2周或2个月。
家长对本病有充分认识后,重在预防。教育宝宝讲究卫生,避免受伤;主动免疫注射疫苗;一旦受伤不污染创口,速去医院处理和被动免疫。万一患病,配合医师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合并症。
二、破伤风该如何进行预防
破伤风的预防包括自动免疫、被动免疫和受伤后的清创处理及围生期保护。
1、主动免疫 我国早已将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为三联疫苗列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象为3~5月龄幼儿,第1年皮下注射0.25ml,0.5ml和0.5ml共3次,间隔4周。第2年皮下注射0.5ml 1次,并在1岁半至2岁再复种1次。以后每隔2年可加强注射1次1ml,直至入学前以保持抗体水平。对未进行过破伤风主动免疫的军人及易受伤的职业工作者,可采用磷酸铝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人群免疫,具有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方法为第1年肌内注射2次,每次0.5ml,间隔4~8周。第2年肌内注射0.5ml,以后每5~10年加强注射1次,即可维持有效抗体水平。在受伤时还可追加注射1次,以达到增强抗体水平。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性强,接种后成功率高,很少有接种后再发病者。在破伤风发病较高的地区,提倡孕妇在妊娠后期进行破伤风免疫。方法为每次破伤风类毒素0.5ml肌内注射,共注射3次,间隔1个月,末次注射应在分娩前1个月。这不仅可保持产妇在分娩时有较高抗体水平,而且有足够的抗体传递给婴儿,达到有效的保护预防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曾广泛在全球推行儿童破伤风免疫计划,希望在2000年全球基本消灭破伤风。可惜这一目标尚远未达到。来自美、英等国的计划免疫监测报告显示,破伤风保护抗体,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成人中仅约60%左右的人具有保护性抗体。因此,如何保护老年人和进一步在发展中国家普及破伤风免疫计划仍是尚待努力的问题。
2、被动免疫 主要用于未进行破伤风自动免疫的受伤者。采用破伤风抗毒素TAT。1000~2000U,1次注射。注射前需先作皮试,如皮试阳性者则应改为脱敏注射法分次给予。注射后可维持保护期约10天。亦可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500~1000U肌内注射,可维持保护期3~4周。为加强保护效果,最好同时开始建立主动免疫。进行被动免疫后,仍可能有部分人发病,但通常潜伏期长,病情亦较轻。
3、伤口处理 对伤口的及时彻底清创和处理,能有效防止破伤风细菌的感染和繁殖。包括对产妇产程中的严格消毒,均有肯定的预防作用。此外,如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者,应及早选用适当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一般主张在受伤6h内应用最好,疗程3~5天。目的主要是控制需氧化脓菌的感染,进而避免造成厌氧的微环境,达到控制和预防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三、破伤风的治疗步骤
1.凡能找到伤口,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
2.应用抗毒素,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所以只在早期有效,毒素已与神经组织结合,则难收效。
3.病人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避免骚扰病人。据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病人的痉挛和痛苦。
4.注意防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防止发作时掉下床、骨折、咬伤舌等。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病人,应尽 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辅助呼吸。还可利用高压氧舱辅助治疗。气管切开病人应注意作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雾化、湿化、冲洗等。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排痰,并预防褥疮。必要时专人护理,防止意外;严格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
5.由于病人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四、破伤风防治的四大误区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一:创伤后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
很多医院在接诊到受伤的患者后,甚至只是一些轻微的擦伤,无论患者以前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按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很好的抵抗破伤风的抗体。凡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全程预防者,在注射完最后1针的5~10年,若有外伤不需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也不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若超过5~10年,受伤后可再加强注射1次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但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二:疫苗只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有效
很多医务人员会告知接种疫苗的患者,必须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免疫球蛋白,否则无效。专家表示,其实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1~2周。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且两周内应用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三:该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时却不应用
有些非外伤性的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患者,临床医生很少考虑到其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其实,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的肠道内,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肠道破裂造成的腹腔及手术切口污染,若病史较长,污染重,就可能发生破伤风杆菌感染。这些患者应该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同时要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促使其产生长期抗体。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四:被动免疫后就不会患破伤风
被动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便开始下降,身体也不再受到保护。因此,应用一次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带来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力要靠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体内产生的主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