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了解高原脑积水的特征及发病机制 帮你解决问题学会护理

2016-10-0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山亦寒

一、高原脑水肿的发病机制

  1.脑细胞毒性水肿(cytotoxicedema)细胞毒性水肿系指脑组织缺血性和(或)缺氧性损伤引起的脑细胞内水肿,致使大脑功能严重障碍。病人可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脑脊液量剧增等;脑CT和MRI检查表现为大脑灰质水肿。细胞毒性水肿主要是由严重缺氧引起的脑细胞能量不足,从而导致离子泵功能减弱,钠在细胞内潴留。最近,Green(2000)等发现,当人体进入6200m高原时,肌细胞Na+-K+-ATP酶出现下调(down-regulation)。另有报道,当动物吸入15%低氧混气体时,脑血流量及血乳酸无明显变化,而吸入6%的氧8min,脑血流明显增加,血乳酸含量增至40mg/ml。说明严重缺氧导致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高能氧化磷酸化过程减弱,其结果既可降低细胞膜的离子转运,又可增强无氧酵解,乳酸产生增多,致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2.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是因毛细血管压升高引起的血-脑屏障机械性损伤而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致液体渗出血管壁外而进入脑间质,发生脑间质的水肿(详见急性高原病节)。病人脑压可升高,脑MRI检查表现为大脑白质水肿。

  3.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现代研究表明,当组织缺氧和(或)缺血时,受伤部位有很多新的血管生长(vasculargrowth),又称为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学说在近代医学研究领域受人关注,特别是在肿瘤、烧伤、心肌病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二、高原脑水肿的症状体征

  1.症状高原脑水肿的病理实质是脑水肿,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呕吐,嗜睡或虚弱,共济失调和昏迷。根据本症的发生与发展,有人把高原脑水肿分为昏迷前期(轻型脑水肿)和昏迷期(重型脑水肿)。昏迷前期表现:多数病人于昏迷前有严重的急性高原病症状,如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频繁呕吐,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随即转为昏迷。有极少数病人无上述症状而直接进入昏迷期。昏迷期表现:若在昏迷前期未能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病人在几小时内转入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意识丧失,发绀明显,剧烈呕吐,大小便失禁。重症者发生抽搐,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严重昏迷者,可并发脑出血,心力衰竭,休克,肺水肿和严重感染等,如不及时抢救,则预后不良。

  2.体征病人常有口唇发绀,心率增快。早期无特殊的神经系统体征,腱反射多数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严重患者可出现肢体张力异常,单侧或双侧伸肌趾反射阳性,颈强直,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等。眼底检查常可见静脉扩张,视网膜水肿,出血和视盘水肿。

三、高原脑水肿的诊断检查

  1.诊断:凡因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严重头痛,呕吐,嗜睡,共济失调和昏迷等脑水肿的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对那些急性高山病症状元法缓解且进行性加重者,应警惕高原脑水肿的发生。

  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腰穿证实多数病人脑脊液压力升高,如11例腰穿者中脑脊液的压力为90~340mmHg,脑脊液清者8例,血性者1例,蛋白量增高者2例。

  3.其他辅助检查:眼底检查大约8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表现在静脉扩张,动静脉比例增高,点状、片状或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水肿、出血和视盘水肿。颅脑CT检查Kobayashi报告9例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的CT检查,发现有8例脑室容量降低,脑实质密度增强,表现为大脑白质水肿;治愈几周后复查,都恢复正常。颅脑MRI检查Hackett检查9例高原脑水肿的MRI,其中7例大脑白质水肿,尤其是胼胝体最明显。入院时脑室内充满水肿液,脑组织密度降低,经一周治疗后水肿液明显吸收,脑室清晰,密度正常。

四、高原脑水肿的护理



  1.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

  2.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

  3.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