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脊髓蛛网膜炎 是什么原因导致脊髓蛛网膜炎
2016-10-1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罗翠芙
一、脊髓蛛网膜炎的病因
一、病因病机:脊髓蛛网膜炎是继发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因有:
1.感染全身或椎管内炎症性疾病为本病的主要原因。可由细菌、病毒或病前常有感冒或发热;局限性炎症如盆腔感染等,有报道结核性脑膜炎引起者最为多见。
2.损伤脊柱外伤或手术创伤引起。有时很轻的脊柱外伤和脊椎脊髓手术都会引起蛛网膜和软脊膜的炎症反应、点状出血、渗出以致粘连。腰椎穿刺误伤血管时使脑脊液内混入血液也可促使蛛网膜小梁纤维粘连和融合。
3.化学药物的刺激椎管内注入抗生素、各种造影剂、麻醉剂等都可或多或少地引起蛛网膜的炎性浸润,致蛛网膜炎。
4.脊柱或脊髓本身的病变如椎管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脊椎病等均可合并脊髓蛛网膜炎,主要是这些疾病可直接刺激蛛网膜而使之发生炎症性反应,产生粘连。
5.原因不明尽管病因较多,但相当一部分病例仍找不到病因,一般称为特发性蛛网膜炎。
二、病理
蛛网膜因无血管供应,本身缺乏炎症反应的能力,在病原刺激下,血管丰富的硬脊膜与软脊膜发生活跃的炎症反应,初期脊髓表面充血、血管扩张,镜检可见病变区内有弥散的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进入慢性期以后,引起位于二者之间的蛛网膜的纤维增厚,致蛛网膜与硬脊膜及软脊膜发生粘连导致脊髓缺血、变性、甚至软化坏死,镜检则极少有炎症细胞浸润或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仅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二、脊髓蛛网膜炎的诊断
1.椎管内肿瘤:囊肿型脊髓蛛网膜炎与椎管内肿瘤,尤其是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很难区分。一般肿瘤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脊髓受压平面明确,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脊柱X线有继发性骨质破坏,如椎弓根变扁、间距加宽,椎体后缘向前凹陷,椎问孔扩大,脊髓造影呈杯口状充盈缺损。
2.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年人,起病缓慢,呈单侧或双侧节段性感觉分离现象,界限分明,根痛少见,多伴有神经营养障碍及其他先天畸形。
3.椎间盘膨出:多见于青中年人,有外伤史,起病急,症状与体征比较局限,好发于腰骶部,可有根痛症状。脊柱X线片示椎间隙变窄,CT、MRI检查可见膨出之椎间盘。
4.腰骶神经根炎:多见于中壮年,多有椎管狭窄、骨质增生、腰椎结核、腰骶关节炎等病变。根痛症状比较突出,腰腿疼常见,呈比较严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多限于一侧。并有皮肤干燥、水肿、血管舒缩障碍等。
三、脊髓蛛网膜炎的治疗
1.内科治疗首先要考虑使用非手术治疗法,对早期轻症病例,经过治疗症状可以消失或减轻,一般采用综合治疗。
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引起症状加重时,可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虽然认为椎管内可以注射皮质激素治疗蛛网膜炎,但其本身也可引起蛛网膜炎,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氢化可的松每天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2~4周后逐渐减量,必要时重复使用。40%乌洛托品5mg加5%葡萄糖20mg静脉注射,2次/d,10~20天为一疗程。维生素:如口服碘化钾,及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烟酸等。
蛛网膜下腔注气:对早期病例分离粘连或预防术后粘连有一定效果,每次注气10~20ml,每周1~2次,4~6次为一疗程。针刺、按摩、加强功能锻炼。对行走不便的病人,应设计使用轮车或支具。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仅限于局限性粘连及有囊肿形成的病例,在弥漫性粘连病例中,供应脊髓及神经根的血管和软脊膜纠缠在一起,试图分离这些粘连将会造成脊髓及血管进一步损害。病变晚期形成严重粘连,神经实质有了变性,也是手术很难解决的问题,即使勉强进行手术分离,又有重新粘连的可能。但有囊肿形成或不能排除椎管内有占位病变肿瘤时,应施行椎板切除及探查术。如有急性感染征象或脑脊髓细胞明显增多时,则不宜手术。
四、脊髓蛛网膜炎的保健及预防
脊髓蛛网膜炎的保健
一、护理:
1、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2、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这样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病菌。饭后盐水漱口,也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二、饮食: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脊髓蛛网膜炎的预防
及时治疗和预防各种原发疾病;预防脊髓邻近组织感染累及脊髓蛛网膜;严格执行诊疗操作常规,预防由神经外科手术及诊疗操作所致的医源性感染。
脊髓蛛网膜炎的并发症
并发病症:可出现高颅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