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护理_如何治疗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
2016-10-2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时梦菡
一、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病因及症状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病因
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相互贯通,形成脓肿。
中医多认为由于素体虚弱,外卫不固,复感风湿热邪,蕴结于肌,久化热,肉腐成脓,脓毒流窜,相互贯通,发为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症状
初发为局限于头皮的深部毛囊炎,继发毛囊周围炎,逐渐形成相互贯通深部脓腔,表面呈蚕豆至胡桃大小脓肿,压迫表面可自多数毛孔中渗出脓液(筛状溢脓)。好发于中年男性,病情顽固,经过缓慢,倾向复发。病损部毛发稀少,治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和不规则脱色斑。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并发症
并发病症:本病由于皮肤发炎破损,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二、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诊断及治疗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易于诊断。
鉴别诊断:
1.秃发性毛囊炎:多侵犯儿童,损害小而散在,炎症不显著,无穿凿现象。
2.枕部乳头状皮炎:局限于颈后枕部的毛囊炎,不融合,无穿凿,愈后形成乳头状瘢痕。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治疗
1.全身治疗
内服药。
2.局部治疗
早期可选用超短波、紫外线或音频电等,或贴敷纯鱼石脂或疖软膏。已形成脓肿者,可手术切开引流。
3.中医疗法
(1)中医治疗法则宜清热解毒,益气透脓。方用托里排脓汤加减,毒热盛时去党参、黄芪。小儿药量酌减,也可服散结灵、梅花点舌丹或大黄蛰虫丸及小金丹。
(2)局部治疗可用芫花水剂外洗。脓肿坚硬未溃者,可用黑布化毒膏(黑布、化毒散各半),独角莲膏药外贴。已破溃者,可用红血药捻蘸紫色疽疮膏纳入疮口内,外敷化毒散软膏。
三、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预防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预防
预防: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5、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并发症
并发病症:本病由于皮肤发炎破损,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四、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的保健
一、护理:
注意清洁,对于头部毛囊炎,洗头时不要用力搔抓,洗头也不要过勤,每周3—4次为宜。
注意患者心理护理,因为该病的用药可能会引起头发脱落或稀少,影响美观,患者可能会出现诸如自卑等心理,因此,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
二预后:
病情顽固,经过缓慢,倾向复发。病损部毛发稀少,治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和不规则脱色斑。
三、饮食
适宜食物:小白菜,菠菜,油菜心
忌吃食物:辣椒(红、尖、干),红辣椒,辣椒(青、尖),韭菜,香菜
1、生活规律,注意休息,放松心情,减少压力,努力提高睡眠质量;
2、少吃辛辣、肥腻或含糖量过高的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
3、注意清洁,对于头部毛囊炎,洗头时不要用力搔抓,洗头也不要过勤,每周3—4次为宜。
4、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所以,建议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