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慢性淋病怎么护理 女性慢性淋病的饮食禁忌

2016-10-2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皮寻双

一、如何合理的护理淋病

  一、防止局部感染

  患者应该要每天用水清洗患部,这么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局部感染。特别是在夏天,人体容易出汗导致局部感染,此时要及时用消毒水清洗感染部位。常见的的消毒水有3%硼酸溶液等。

  二、避免局部的抓挠

  患者可能会有瘙痒的症状,那这个时候就要忍住了,不能去抓挠,避免手上细菌带进患部引起感染。如实在难忍,可将手洗净,轻轻磨擦瘙痒部位,切勿使劲抓挠。

  三、勤换内衣裤

  患者的内衣裤一定是要勤加的患者,另外在清洗的时候,应该要和家人分开清洗。被病毒污染的衣物应及时处理,可用开水烫、日晒、消毒液浸泡等方法消毒,盖过的被褥也应经常拆洗。

  四、科学的饮食

  科学的饮食也是十分的关键,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期间,一定要禁止抽烟、饮酒、吃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导致淋病的反复发作。建议可以多吃一些富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

二、淋病患者不应该吃的食物

  1、主要有竹笋、芥菜、南瓜、菠菜等,这类食物易诱发皮肤疮疡肿毒。

  2、葱、姜、蒜、辣椒、胡椒、小茴香等都属于辛辣食品,还有芹菜叶、洋苏草、鹿香草。

  3、为发热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

  4、一些油炸食品,不宜吃。

  5、禽畜类主要有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鹅蛋、鸭蛋等,这类食物主动而性升浮,食之易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脑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

  6、淋病患者不能吃的果品类主要有桃子、杏、银杏、芒果、杨梅、樱桃、荔枝、甜瓜等,前人曾指出,多食桃易生热,发痈、疮、疽、疖、虫疳诸患,多食杏生痈疖,伤筋骨。

  7、为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蛋、椿芽等。

  8、是发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

  9、发滞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 。

三、实用的几种预防淋病的方法

  1.个人如何预防性清:对于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性病,如病毒性的尖锐湿疣、细菌性的淋病以及非淋病性尿道炎、软下疳等,首先应避免与患者或可疑带菌者发生性接触。应自觉抵制各种婚外性关系和不正当的性行为,做到自尊、自爱,尤其是对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艾滋病,做到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些尚未治愈的性病患者,绝对禁止与配偶发生性行为,且不能与家人共用浴缸、浴盆,最好分室分床居住。不要护理儿童尤其是*,以避免性病在家庭内传播,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外阴清洁剂,这些清洁剂虽然可以杀死一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但不能误认为它有保护作用而毫无顾忌的乱搞两性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正确使用避孕套,对于预防性病也不一定有作用。

  另外,预防可经间接感染的性病,如尖锐湿疣、淋病、艾滋病等的措施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使用他人的毛巾、盆、剃刀等;在公共场所如旅馆、浴池、游泳池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不轻易使用进口的血液制品。总之,以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无论是任何性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2.家庭隔离消毒:家庭成员中有患性病者,应严格隔离。分室、分床,盥洗及餐具饮具分开专用;病人的内衣、内裤要单洗,洗前最好先煮沸或用消毒剂(如消洗灵、高敏碘等)消毒,或用饱和盐水浸泡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便前也要洗手。注意阴部卫生,可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每晚清洗1次,保持阴部干净清洁。

四、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直接性接触传染。这是淋病的主要传染形式。成人特别是男性淋病99%一100%是由性接触引起的,女性淋病也可由性交直接感染。男性与患淋病的女性一次无保护性交后有超过2州的感染机会,女性与男性淋病患者一次无保护性交后感染的可能性超过60%,性交次数越多,感染的机会越大。

  (2)生活密切接触传染。由于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淋球菌,所以如果与患者有密切生活接触,使用被患者的分泌物所污染的衣裤、被褥、毛咱、浴巾等物品也可能感染淋病,与患者共用一个脚盆、马桶等也有可能感染。特别是女性(包括*),团其尿道和生殖道短,所以很容易感染。盆浴也可能传染淋病,所以洗澡最好使用淋浴。

  (3)母婴传播。怀孕的妇女得了淋病还可以引起羊膜腔内感染以及胎儿感染,可能造成孕妇流产、早产。息淋病的妇女子宫颈和阴道内存在大量的淋球菌,分娩时可以感染新生儿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炎,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失明o(4)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使用的检查器械被污染或无菌操作不严格都可能会导致医源性感染。

  (5)其他感染途径。少数人甚至还会发生自身传染,如通过手一分泌物一眼睛途径,引起淋茵性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