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何预防脚气
2016-12-0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含玉
一、哪些偏方可以对抗脚气
一、盐姜水除脚臭
水中放适量盐和数片姜,加热至沸,不烫时洗脚,并搓洗数分钟,不仅除脚臭,脚还感到轻松,可消除疲劳。
二、白醋治脚气
脚气病患者,可用棉球浸白醋涂患部,止痒又杀菌,有轻微脱皮,涂一次可半个月不犯,再犯再涂。
三、花椒盐水治脚气
花椒10克、盐20克,加入水中稍煮,待温度不致烫脚了,即可泡洗,每晚泡洗20分钟,连续泡洗一周即可痊愈。用过的花椒盐水,第二天经加温,可连续使用。已溃疡感染者慎用。
四、米醋治脚气
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化,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
五、大蒜治脚气
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
二、治疗脚气过程中容易进入这些误区
诊断不清,就行治疗
千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发生在足部的疾病都是“脚气”。其实发生在足部的疾病有多种多样,真菌感染引的“脚气”只是其中的1种。
“脚气”的诊断很简单,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从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八九不离十,但仍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湿疹、掌跖脓疱病等。
因此,医生往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真菌的显微镜下检查或培养,这样既可诊断“脚气”,也可排除其他疾病。
只有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治疗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要么治疗无效,要么因治疗方向相反而引发“脚气”加重。
只顾止痒,不找病根
“脚气”发作时,患者往往瘙痒难忍,恨不得将皮肤换了,因此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已买药或用他人推荐的“偏方”进行止痒处理。不可否认,有些药物或偏方确实可以临时止痒。可是,在一时的痛快背后,这些药物或偏方往往可加重“脚气”或引起更严重的接触性皮炎。
症状缓解,不再用药
引起“脚气”的真菌相当顽固,抗真菌治疗一定要合理、足量。针对不同类型的“脚气”,治疗的时间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有一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症状完全缓解后,仍应坚持再涂药一周,以免“脚气”死灰复燃。
三、从日常的细节开始预防脚气
一、足部卫生
1、保持良好足部卫生以减低细菌滋生是个好开始:每天最少一次以暖和的水及温和的肥皂浸泡和冲洗双足。例如,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于回家脱下鞋袜后,随即清洗双足,清洗后要彻底抹干双足,尤其趾与趾之间的位置,减少汗水和过多的湿气。
2、在足部洒上爽身粉有助保持双足干爽,或者在足部涂上止汗剂,以减少足部流汗。
3、尽量多脱掉鞋袜或穿着凉鞋,让足部的皮肤得以呼吸。
4、保持身体凉快,尤其在天气炎热的日子,因为体温过高会使你全身(包括双脚)流汗更多。要确保鞋子大小适中和多让双足得到休息,因为足部过分受压可加剧流汗。
二、舒适的鞋子
1、穿着以真皮、帆布或其它透气物料制成的鞋子。穿着透风的鞋履(如拖鞋),以代替紧密的鞋履(如靴子)避免穿着塑料鞋。
2、于鞋子内层洒上爽身粉以帮助吸走多余的湿气。经常清洗那些可以冲洗的鞋子(如帆布鞋),并彻底晒干。
3、假如鞋的臭味即使用除臭的产品亦无法去除,将鞋子丢掉。所以,足部臭汗也不那么可怕,如果做好个人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特殊情况下,予以药物预防或饮食调理,是可以做到有效预防的。
4、最好不要连续两天穿同一双鞋子,它们需要时间干透将鞋子放置于通风的地方让它完全干透,如将鞋子放置于室外,并先取去鞋垫,在阳光下晒干。
四、导致人们患上脚气病各种病因
1、摄入过少。每天正常成人男性摄入需要量为1.2~1.5mg,女性1.0~1.1mg,与能量需求有关,一般不低于0.5mg/1000千卡。维生素B1在酵母,动物组织,豆类,花生,麦类,糙米中含量丰富,谷物精制后或贮存不当,发霉变质,维生素B1可丧失。硫胺素为水溶性维生素,在碱性条件下不耐高温,因此蒸煮烹调不当可随米汤与菜汤流失或被破坏。此外,食欲减退,大量饮酒,长期静脉营养患者可致维生素B1摄入不足。
2、需求量增加。在生理情况下,如生长发育旺盛期,妊娠哺乳期,强体力劳动与运动者,或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质饮食结构为主者,维生素B1需求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如甲状腺毒症,长期发热,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时,维生素B1需求量亦增加。
3、吸收障碍。维生素B1根据浓度高低不同,分别以被动扩散与主动转运形式在小肠吸收,体内储存量少。慢性腹泻,肠结核,肠伤寒等疾病可致维生素B1吸收障碍。酗酒,慢性营养不良及叶酸缺乏者亦可存在吸收障碍。酒精性肝病患者除了吸收障碍外,还伴有硫胺素转变为焦磷酸硫胺的中间代谢障碍。
4、分解增加。进食某些含硫胺素酶的食物,如生鱼片,牡蛎,虾,咖啡,茶以及其他植物,可氧化维生素,使体内硫胺素水平下降。
5、排泄增加。维生素B1在尿中的排泄形式主要为硫胺素本身(由肾小管排泌)以及乙酰化衍生物,醋酸噻唑衍生物等。在使用利尿剂时,可使维生素B1丧失过多。此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腹泻时也可致维生素B1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