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检查方法
2016-12-2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凡梅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
本病确切病因不明。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年龄增长与发病之间也可能是有关联的。目前从许多有关的研究分析,MDS的发病可能并非单一的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与接触放射线、苯和许多治疗癌症的药物,特别是烷化剂(包括氮芥、卡奠司汀、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美法仑等)、苯、氯霉素、乙双吗啉等的应用有关。
2.20%~90%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如5q-、+8、-7、+19、20q+、11q-、7q-等。
3.Ras癌基因和D-fms基因活化的突变。
4.合成血红素的红细胞酶途径功能异常或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异常。
5.其他,包括DNA病毒感染因素、体细胞突变、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或环境污染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MDS和急性白血病一样,是由一个异常的造血干细胞衍生的恶性克隆发展起来的“克隆性疾病”,但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可能的机制有: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
(1)难治性贫血(RA)。
(2)含环状铁粒幼细胞的难治性贫血(RAs):此型与RA型外周血原始+早幼粒细胞<1%,骨髓中<5%。
(3)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外周血原始+早幼粒细胞<1%,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占5%~20%。
(4)转化型RAEB(RAEB—t):外周血原始+早幼柱细咆<5%,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占20%~30%。
(5)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血象单核细胞绝对值>1×10^9/L.原始细胞<5%。粒细胞颗粒减少或呈Pelger-Huet现象,骨髓原始细胞占5%~20%。
杨崇礼等认为,FAB所分5型各自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同一类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即是由RA(RAS)一RAEB—RAEB—t—CMML的发展过程。但真正转化为白血病者不到50%,大部分病例尚未发展到白血病便死于并发症。
在MDS的分型中,以RAEB及RAEB—t型最为多见。国内1986年报道的86例中,两者占71%,其次为RA、RAS及CMML的病例最少。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检查方法
1.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是MDS患者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少数患者在病程早期可表现为贫血和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极少数患者可无贫血而只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但随着病程进展,绝大多数都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MDS患者各类细胞可有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外周血可出现少数原始细胞、不成熟粒细胞或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高或正常,原始细胞百分比正常或增高,红系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巨核细胞数目正常或增多,淋巴细胞百分比减低。红、粒、巨核系细胞至少一系有明确的上述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常至少累及二系。
(1)红细胞生成异常(dyserythropoiesis):外周血中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大小不匀,可见到巨大红细胞(直径>2个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可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中幼红细胞巨幼样变,幼红细胞多核、核形不规则、核分叶、核出芽、核碎裂、核间桥、胞质小突起、Howell-Jolly小体,可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同外周血。
(2)粒细胞生成异常(dysgranulopoiesis):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胞质持续嗜碱,假性Pelger-Hǜet样核异常。骨髓中出现异型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幼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行,嗜天青颗粒粗大,消退延迟,中性颗粒减少或缺如,幼粒细胞巨型变,可见环形核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形态改变同外周血。异型原粒细胞形态特征如下:Ⅰ型的形态特征与正常原粒细胞基本相同,但大小可有较大差异,核型可稍不规则,核仁明显,细胞质中无颗粒。Ⅱ型的形态特征同Ⅰ型,但细胞质中有少数(<20个)嗜天青颗粒。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1.红细胞输注和祛铁治疗
现今尚无确定是否需要红细胞输注的血红蛋白值界定值,主要根据贫血相关症状的临床判断,一般来说,当血红蛋白<80g/L时应考虑红细胞输注,当反复出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后应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推荐等级D)。当患者接受的铁超过5g(约25单位红细胞)而需继续红细胞输注患者应考虑采用祛铁治疗,祛铁胺(desferrioxamine),20-40mg/kg,皮下输注12小时,或1g/d,皮下注射,5~7天/周,至铁蛋白浓度<1000μg/L,当铁蛋白浓度<2000μg/L后,祛铁胺剂量不要超过25mg/kg(推荐等级c)。
2.血小板输注
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只需观察而不必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计数10×10^9/L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当有发热、感染时应提高到20×l0^9/L(推荐等级D)。
3.感染的处理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MDS患者尚无证据支持常规给予预防性抗细菌或真菌药物。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以考虑预防性小剂量G—CSF治疗以维持中性粒细胞计数>1×l0^9/L(推荐等级B)。有明确感染灶时采用静脉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