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骨质增生的饮食禁忌,骨质增生的病因,骨质增生的症状

2017-02-1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齐代荷

一、骨质增生症的病因是什么

  骨质增生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亦称"骨痹"。中医认为本病与外伤、劳损、瘀血阻络、感受风寒湿邪、痰湿内阻、肝肾亏虚等有关。

  1. 病理学:不规则的软骨损害,在负重区域的软骨下骨硬化、囊肿,边缘骨赘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组织学:早期软骨表面碎裂、软骨细胞增生、软骨面纵向裂开、结晶沉积,同时存在着软骨修复、骨赘增生;晚期出现软骨的彻底破坏,表现为软骨硬化、软骨消失及软骨下局灶性骨坏死。

  3. 生物力学:关节软骨的可伸张性、抗压力、抗剪切力及软骨通透性降低。软骨水分增加,过度肿胀,软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变:蛋白聚糖的含量(浓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变,胶原纤维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质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现异常改变。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是缺钙。是应力反应的结果。

二、骨质增生症常见什么症状

  颈椎骨质增生:以颈椎4、5、6椎体最为常见,骨质增生如果是发生在颈椎,骨刺压迫血管直接影响血液循环,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甚至视物模糊,吞咽模糊。如果骨刺伸向椎管内压迫了脊髓,还可导致走路不稳,瘫痪、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后果。

  腰椎骨质增生:以腰3、4、5椎体最为常见。临床上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痛、胀痛、僵硬与疲乏感,甚至弯腰受限。如邻近的神经根受压,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出现局部疼痛、发僵、后根神经痛、麻木等。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出现患肢剧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个下肢放射。

  膝关节骨质增生:临床表现:初期,起病缓慢者膝关节疼痛不严重,有可持续性隐痛,气温降低时疼痛加重,与气候变化有关,晨起后开始活动,长时间行走,剧烈运动或久坐起立开始走时膝关节疼痛僵硬,稍活动后好转,上、下楼困难,下楼时膝关节发软,易摔倒。蹲起时疼痛,僵硬,严重时,关节酸痛胀痛,跛行走,合并风湿病者关节红肿,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动有弹响声,部分患者可见关节积液,局部有明显肿胀、压缩现象。

三、骨质增生症的治疗

  按摩与牵引

  适用于颈、腰椎骨质增生症。按摩与牵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对局部进行治疗却忽视了对人体内整体地调节,因此,只能起到暂时的止痛作用,而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现代与传统医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份子。物理治疗会以适切的评估诊断然后运用对病人最适当之物理治疗手段与治疗方法,有效地直接帮助或支援其他医疗专科,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脏内科、心脏外科、牙科、妇产科、肿瘤学科等。

  针灸

  针灸可通经活血并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肿和炎症,但对骨质增生症来说,针灸只能起辅助作用。

  西药治疗

  目前西医对本症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常采用对症处理,如疼痛时可服一些解热镇痛的药;麻木者可选用B族维生素类药物;关节肿胀有积液者可给予局部抽取积液或局部封闭等疗法。但实践证明这些治疗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病情易复发。

  家庭治疗法

  骨质增生症会摩擦相邻的骨头和神经、血管,导致发炎,并可能在神经末梢形成微小的肿瘤,使患者异常疼痛。一般来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取手术治疗,因为骨质增生症常会再生。

  1、减肥  偏胖是引发骨质增生症的原因之一,因此减肥也是刻不容缓。

  2、热敷  如果疼痛的比较厉害,可用亚麻仁敷袋热敷。

  3、泡脚  轮流用热水及冷水泡脚,对减轻症状大有好处,用冰按摩脚底也有帮助。

  4、有选择的锻炼  可以用骑脚踏车或游泳取代走路或慢跑,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不会伤及病脚。

四、骨质增生症怎么预防

  (1) 健身运动:骨质增生的预防主要是坚持长期的各种健身运动,这对防止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和骨质增生症是十分有益的,运动方式有:散步、健身操、太极拳、太极剑、长跑等。

  (2) 保健按摩:是一种保健性的自我按摩运动,可采用坐位或站位,用双手掌及各指自上而下在腰部进行按摩,力量由轻而重,直至局部发热,再用双手推拿腰部2~3分钟,以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僵硬和紧张。

  (3) 保持良好的站立姿势:站立时正确的姿势应是:双膝关节微屈,臀大肌轻度收缩,自然收缩腹肌,腰椎轻度变直,减少腰骶角,增加脊柱支撑力,预防腰椎间盘的损伤。

  (4) 保持良好的坐位:长期采取坐位工作与学习者,应选择可调式靠背椅使坐位时腰部有所依靠,减轻腰部负担,连续坐位姿势超过1小时者,应起立活动一下腰部,防止腰部的肌肉劳损,小关节移位,椎间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