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肌肉萎缩手术治疗应如何护理 肌肉萎缩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2017-03-0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陈笑天

一、肌肉萎缩手术治疗后应怎样护理

  1、注意预防各种感染,生活要保持有规律,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一日的生活秩序,按时睡眠起床,不要熬夜,劳逸给合。

  2、注意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的体质,但是也不能运动过量,患者的运动过量会加重症状,所以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有助于恢复健康的运动。病情严重的患者或是长期期卧床不起的,要给予适当的按摩以防止褥疮的发生。

  3、避风寒、防感冒,肌肉萎缩的患者抵抗力是较差,伤风感冒不仅仅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者是加重,也会延长病程,还会进一步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当然患者的饮食也是要注意的,除了要吃一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也要注意配合药膳的食用,如,山药等。如果一旦患上疾病的话,治疗是必须的。肌肉萎缩的治疗,要注意让患者在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做好护理工作。

二、肌肉萎缩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肌肉萎缩的原因还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药源性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发生。

  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萎缩症等。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是诱发肌肉萎缩的原因之一。

  肌肉萎缩的出现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肉萎缩症等。

三、有效治疗肌肉萎缩的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包括药物及饮食),并可行物理疗法,如增加肌力锻炼、步行训练、温浴、推拿、按摩等。应用B族维生素,且B1、B6、B12联合应用。各种止痛药(止痛药一般是指可以部分或完全缓解疼痛的药物。)的应用对缓解疼痛是有帮助的。值得注意的是还可选用以下药物:阿米替林、丙咪嗪、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对于减轻疼痛也是有效的。

  2、免疫治疗肌肉萎缩

  糖尿病性肌肉萎缩症的发病有免疫因素参加,所以免疫治疗已应用于临床。丙种球蛋白2g/kg分五日用,然后用泼尼松60mg/日,至少三个月,用时应增加胰岛素或降糖药用量,监测血糖,并注意其副作用。经过治疗不但可以明显改善肌力,而且可以缓解疼痛。

  3、饮食治疗肌肉萎缩

  治疗肌肉萎缩的方法还包括饮食疗法,因为中医观点中有医食同源的说法。食物也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而且部分食物同时也是药物,只要用之得当,就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所以说饮食调养对肌萎缩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四、肌肉萎缩的典型症状有什么

  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

  常为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以四肢远端为主,上肢于手的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表现明显,而下肢于胫前肌的萎缩表现较明显。两侧基本对称,常发生于瘫痪之前,为单一的症状。常见的疾病有运动神经元病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型和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颈椎病所致的上肢远端的无力和肌萎缩。腓肠肌萎缩症表现为下肢大腿下1/3处为界的肌肉萎缩,伴有深浅感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另外,脊髓空洞症、脊髓血管畸形、麻风以及慢性前角灰质炎都可致四肢远端的进行性肌萎缩。肌肉病的萎缩性肌强直和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也表现为四肢远端的肌萎缩。

  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

  一般为神经原性肌肉萎缩,其发生的速度与神经损害的速度和程度有关。神经受损及中断的越急、越严重,则肌萎缩发生的越快、越明显。急性起病时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后,临床以瘫痪的表现为主,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等。神经痛性肌萎缩早期表现为肩胛附近的剧烈疼痛,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降低、瘫痪及肌肉萎缩,在某些肌群中可出现单一的萎缩,呈镶嵌式。

  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

  常为肌原性肌肉萎缩,以四肢的近端及躯干肌明显,常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如颈肌的无力,有些患者需用手支撑才能将头抬起。肩胛的肌肉萎缩构成翼状肩胛。骨盆带肌的萎缩无力形成特异的‘鸭步’步态。常见的疾病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糖尿病性肌萎缩和激素性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