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按摩穴位_十大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
2017-03-2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吕语芙
一、足底按摩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美国医生威廉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反射疗法的成果,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一书。他将人体垂直划分为十个反射区域,从头部延伸到四肢末端。
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过份依赖化学药物产生的弊端,转而寻求各种自然疗法和替代疗法。中国传统医学的针灸等日益受到重视,足部按摩也应运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人在学习和传播。
1980年,瑞士神父吴若石在台湾大力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被称为“若石健康法”。
改革开放以后,足部反射区健康法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我国*。1990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讨大会。经过努力,199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复同意成立“ 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并指出“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对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其现实作用。”
二、足部反射按摩法适应症
1、本法对急性疾病尤其是急性疼痛疾病疗效,见效快,轻者有时一次即可治愈,重者经数次按摩治疗后,也可出现显效,而后痊愈。
如胃痉挛、肠痉挛、胆绞痛、心绞痛、偏头痛、急性咽喉痛、声音嘶哑、上感、三叉神经痛、急性扁桃体炎、痛经、落枕、急性腰伤、踝关节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胃肠炎、肠痛、恶心、牙痛、急性软组织损伤、晕车、晕船、便血、肛裂等等。
2、本法对单一慢性病的按摩治疗,只要坚持1个以上的疗程,完全可以收到明显,以至疾病的痊愈。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小儿消化不良、脑外伤综合症、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眩晕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坐骨神经痛、过敏症、风湿性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闭经、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综合症、颈椎病、颈肩综合症、遗尿、慢性鼻炎、慢慢性咽喉炎、神经性头痛、前列腺肥大、肩周炎、网球肘、下肢浮肿、下肢静脉曲张、无名热等。
3、对多种病症混杂性的慢性病即疑难病等,需要2个以上疗程的按摩,会收到可喜的疗效。关键是要有“三心” 恒心、耐心、信心。贵在坚持。
如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后遗症)、脑性麻痹、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心律不齐、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冠心病)、慢性肾炎、牛皮癣、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子宫肌瘤、胆囊炎并胆结石、肿瘤放疗、化疗的恢复期、泌尿系结石等。
三、足疗的原理知识
(1)、循环学说: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2)、反射学说:人体各个系统能彼此保持密切的联系、合作与协调,是依靠复杂的体液、神经等能流系统来完成的。人体的体表和内脏到处都有丰富的感受器,当感受器接受到外界或体内环境的变化就会引起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进行分析综合产生新的冲动,再沿传出神经传至器官、腺体或肌肉,使之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神经反射的过程。足部分布着由许多神经末梢构成的触觉、压觉和痛觉等感受器,它处于人体最远离中枢神经的部位,其信息传递的途径是足部脊髓大脑,而脊髓有与各个脏腑器官连接。因此,足部存在着人体各个部位和脏器的信息,同样足部受到的刺激也可以传递到全身,是一个反应最敏感的反射地带,所以当人体各部位脏腑器官发生异常时,足部就会出某些相关的信息。
(3)、全息胚学说“ 全息”,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运用激光拍摄下照片,其底片的一个部分仍可以复制出整体的影像。即每一个局部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只不过局部越小,包含的整体的信息越少,复制出的整体形象越模糊而已。任何多细胞的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或起始细胞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而来的。因此生物体上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把这样相对独立的部分称为“ 全息胚” 。例如植物的枝叶,人体的手、足耳等,这些全息胚上存在着与整体各个器官相对应的位点,而位点的排列则遵循着人体解剖图谱。
因人的双足与其他全息胚相比,由于面积大而包含着的信息也丰富,复制的整体形象也较清楚,容易辨认和掌握,而且操作简单,故足部按摩作为防病、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四、10个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
1、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2、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3、内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4、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5、丰隆穴: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6、大敦穴:清醒头脑
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7、隐白穴:健脾回阳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状物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8、厉兑穴:通调肠胃
专家说,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点压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
9、至阴穴:清热散风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10、窍阴穴:治疗偏头痛
足少阳胆经,此穴在四脚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距趾甲根脚一分处。主治往来寒热、口苦、肋痛、偏头痛、瘰疬(老鼠仓)、疟疾,股、膝、小腿外侧、四脚趾等处疼痛、运动性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