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肌肉萎缩有哪些项目呢 肌肉萎缩会有哪些症状_肌肉萎缩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2017-04-1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郑乐萱
一、肌肉萎缩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1、病史检查:对病人进行病情了解,注意年龄、发病部位、急性慢性、起病快慢、病程长短;有无感觉障碍,萎缩是局限性还是全身性;肌力如何,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后是加重还是减轻;有无伴发全身性疾病;还有病人的药物应用史及中毒史;有无特殊的遗传性家族病史;有无感染史和预防接种史。
2、体格检查: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来判断;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这也是肌肉萎缩的诊断依据之一;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
3、辅助检查:可以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来进行确诊是否具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是否存在肌肉组织本身的病变和各种疾病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
二、患上肌肉萎缩有哪些表现呢
一、肌源性萎缩:由肌肉的本身疾病所致的。
肌源性萎缩也是肌无力的一种,特点是萎缩不按神经分布,常为近端型骨盆带及肩胛带对称性肌萎缩,少数为远端型。伴肌力减退,无肌纤维震颤和感觉障碍,是肌肉萎缩的症状之一。
二、神经源性肌萎缩: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
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症状表现主要是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端多见,对称或不对称,不伴感觉障碍,常出现肌束颤动,肌力和腱反射程度与损害程度有关。肌电图见肌纤维震颤电位或高波幅运动单位电位。活检见肌肉萎缩变薄。镜下呈束性萎缩改变也是常见的肌肉萎缩症状之一。
三、其他类型的肌肉萎缩:废用性肌萎缩与长期不运动有关,多为可逆性。
缺血性肌萎缩多因无菌性坏死和血栓形成、各种动脉炎等肌肉缺血而致,都是肌肉萎缩的症状。
三、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对肌肉萎缩有哪些优势
1、彻底清除病灶:神经因子自身有许多调控因子可对外界信号起反应从而调节其增殖和分化,通过提取、分离、纯化、筛选出的神经因子进入患者体内后,体内受损的脏器神经因子会通过转录因子向神经因子发出信号,神经因子通过信号寻找病灶,利用神经因子的靶向性直达病灶,能够直接对准受损神经因子彻底修复,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
2、治疗安全:神经组织修复疗法使用的神经因子是一种未分化未成熟的神经因子,其神经因子表面的抗原表达很微弱,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这种未分化神经因子的识别能力很低,无法判断它们的属性,所以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没有血型匹配的问题。
3、恢复全面:该疗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神经因子自身所带的因子和活性物质还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重建和提高患者全身的机体免疫功能,全面搜索、识别、抵御受损的神经因子扩散,防止病情的复发,最大程度地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肌肉萎缩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肌肉萎缩的原因还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药源性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发生。
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萎缩症等。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是诱发肌肉萎缩的原因之一。
肌肉萎缩的出现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肉萎缩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