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解酒的最佳食物 如何解酒才管用

2017-04-11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李靖易

一、哪种食物有助解酒

  蜂蜜: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

  西红柿汁:西红柿汁富含特殊果糖,能促进酒精分解。一次饮用西红柿汁300毫升以上 ,能使酒后头晕感逐渐消失。

  葡萄: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的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达到解酒目的。如果在饮酒前吃,还能预防醉酒。

  西瓜:西瓜可以清热去火,能使酒精快速随尿液排出。

  柚子:实验发现,用柚肉蘸白糖吃,对消除酒后口腔中的酒气有很好的效果。

  芹菜:芹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分解酒精。

  酸奶: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而且钙含量丰富,对缓解酒后烦躁特别有效。

  香蕉:酒后吃一些香蕉,能增加血糖浓度,降低酒精在血液中的比例,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它还能消除心悸、胸闷等症状。

  橄榄:橄榄自古以来就是醒酒、清胃热、促食欲的“良药”,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糖炖服。

二、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

  1`喝蜜水;取蜂蜜一匙,用开水冲服。

  2`吃柚子;将柚子切成块,粘糖口服。

  3`服橄榄;取鲜橄榄5颗,去核捣烂加白糖50克,用文火煎服。

  4.饮芹菜汁 取芹菜适量洗净切碎榨汁,每隔5分钟饮1次,连饮3次。此法可解酒后头痛脑胀、脸面潮红等症。

  5.饮荸荠汁 取荸荠10余只,洗净切碎榨汁饮用。此法最适宜高粱酒等烈性酒醉患者。

  6.饮甘蔗汁 将适量甘蔗洗净除皮,切成小段,榨汁饮用。

  7.饮绿豆汤 取绿豆2两,加适量水,煮熟后连汤带豆一起饮用。

  8.饮鲜橘皮水 取2两鲜橘皮加1斤水煮沸,加少量细食盐摇匀后当茶饮,一次1茶盅,隔5分钟再饮,三次见效。

  9.饮牛奶 牛奶与酒混合,可使蛋白凝固,缓解酒精在胃内吸收,且有保护胃粘膜作用。

  10.饮浓米汤 浓米汤含多种糖及维生素B1,具解毒醒酒之功效;加适量白糖效果更佳。

  11.吃生姜 酒醉后恶心呕吐者,可取一小块生姜含于口内。

  12.吃白菜心 取出大白菜心切成细丝、加少许白糖和白醋,拌匀后腌渍三五分钟吃下。

  13.饮雪梨汁 取雪梨2至3个洗净切碎,用纱布包裹榨汁饮用。

三、解酒要注意什么事项

  第一招:别喝

  最好避免喝烈性酒和白酒,如果要喝洋酒可以加一些冰块和果汁,这样就可以降低酒精含量,啤酒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还可以选择一些XX酒,度数不高,又有保健作用,很适合女士和中老年人选用。人在空腹时对酒精的吸收更充分,所以在喝酒之前应先吃一点东西。

  第二招:家常大白菜

  将大白菜帮洗净,切成细丝,加些食醋、白糖,拌匀后淹渍10分钟后食用,清凉、酸甜、又解酒。

  第三招:芹菜舍生取义

  取芹菜适量洗净切碎捣烂,用纱布包裹压榨出汁饮服,可解酒醉后头痛脑胀、颜面潮红等症。

  第四招:豆子是个好同志

  用绿豆、红小豆、黑豆各50克,加甘草15克,煮烂,豆、汤一起服下,能提神解酒,缓解酒精中毒。

  第五招:荸荠的脾气

  取荸荠10个,洗净捣成泥状,用纱布包裹压榨出汁饮服,适用饮高粱酒等烈性酒致醉者。

  解酒要注意什么事项的讲解大家都略知一二了吧,希望喜欢喝酒的人都要熟知,在此提醒爱喝酒的人及其家属都要对解酒的注意事项有所了解,以免耽误解酒,影响大家的身体健康,导致不可治愈的后果。

四、五种人不宜碰酒

  儿童和妊娠期妇女。儿童时期养成饮酒的坏习惯,不但荒废学业,变成行为异常的小酒鬼,还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啤酒也是酒,也含有一定量的酒精,可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发育,使胎儿产生酒精中毒症,易引起畸形和流产等现象,此外,啤酒是以大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大麦芽具有回乳作用,会影响哺乳。

  喝酒有禁忌:五种人不宜碰酒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酒精使感情激动,兴奋大脑,再者使血管扩张,血液升高,这样易发生血管破裂而引起死亡。或者发生心律不齐,心跳加速等不良症状。所以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不宜喝酒。

  胃肠疾病患者。酒精会造成胃粘膜的损伤,引起上腹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使原有胃病加重,如胃溃疡、胃炎、肠炎、肾炎及眼病等都不宜饮酒,有痔疮的人也不宜饮酒。

  肝炎病患者。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酒精对肝功能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患有肝炎病的人,不节制地喝酒就等于慢性自杀。

  近视眼、青光眼患者。继致盲“头号*”白内障之后,青光眼成为排名全球第二位致盲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情绪波动、过度疲劳、过量饮酒都可导致人更容易得青光眼。而酒中含的甲醇,对视网膜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酒还能直接影响视网膜,阻碍视网膜产生感觉视色素,导致眼睛适应光线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