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怎么回事 脱肛的症状有哪些
2017-04-1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毕代荷
一、容易发生脱肛的原因是什么呢
1
、内痔便时内痔脱出肛门外,便后痔团自行回纳者为Ⅱ
期内痔;便后痔团不能
回纳,需用手法复位者为Ⅲ
期内痔。痔团紫红或鲜红色,似草莓状,粘膜菲薄易
出血。
2
、
直肠息肉直肠下端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
能自行回纳,
息肉表面为粘膜,
粘膜发炎时呈草莓状,脱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3
、直肠脱垂不论是直肠粘膜脱垂,还是直肠全层脱垂,排便时均可脱出,便后
收缩能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常因粘液流出染污亵服,伴肛周瘙痒。
4
、肛乳头肥大除小的三角状、米粒状肥大的肛乳头外,较大的肛乳头可随排便
脱出肛门外,
部分能自行回纳,
有的需用手托回复位,
临床仅有肛门不适、
无压
痛。
5
、外痔常因粪便干结,排粪用力后肛缘外突发生肿物、疼痛明显,局部为圆形
肿物,
触痛明显,
现象为便后肛门部不适,
不易清洁或瘙痒等症状。
对于脱肛这
种病情吧,
双红提肛方可以有效的健脾益气、
升提固涩、养阴生血的功效,
可标
本兼治脱肛。
一是滑动性疝学说:
认为直肠脱垂是直肠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皱壁逐渐下垂,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最后经肛门脱出。
二是肠套叠学说:
正常时直肠上端固定于骶骨岬附近,由于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使此固定点受伤,就易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发生肠套叠,在腹内压增加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套入直肠内的肠管逐渐增加,由于肠套叠及套叠复位的交替进行,致直肠侧韧带、肛提肌受伤,肠套叠逐渐加重,最后经肛门脱出。也有人认为以上两种学说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程度的不同,滑动性疝也是一种肠套叠,只是没有影响到整圈肠壁。而后者是全层套叠。
二、脱肛的五个典型症状
1、脱出:这是肛门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早期排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自行复位;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抵抗力逐渐减弱,日久失治,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突出,甚至咳嗽、负重、行路、下蹲时也会脱出,而且不易复位,需要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复位。
2、出血:一般无出血症状,偶尔大便干燥时,擦伤粘膜有滴血,粪便带血或手纸拭擦时有血,但出血量较少。
3、潮湿:部分病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常有粘液自肛内溢出,以致有潮湿感。或因其脱出,没有及时复位,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粘液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搔痒。
4、坠胀:由于粘膜下脱,引起直肠或结肠套叠,压迫肛门部,产生坠胀,有的还感觉股部和腰骶部痪胀。
5、嵌顿:大便时,肛门直肠脱出未能及时复位,时间稍长,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因而发炎肿胀,并导致嵌顿。这时,粘膜由红色逐渐变成暗红色,甚至出现表浅粘膜糜烂坏死、或脱垂肠段因肛门括约肌收缩而绞窄坏死。病人症状亦随之由局部反应发展到全身,出现体温上升,食欲减退,小便困难,大便于结,疼痛坠胀加剧,坐卧不安,甚者发生肠梗阻症状。
三、夏季吃什么可预防脱肛的发病
蛤蜊
性寒,味咸。《本草求原》中说:“蛤蜊治五痔。”蛤蜊肉能润五脏,软坚散肿。痔疮患者宜用蛤蜊肉经常煮食。
螺蛳
性寒,味甘,能清热、利水,治疗痔疮。古代《日用本草》中记载:“螺蛳能解热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疮肿。”《本草纲目》亦云:“醒酒解热,利大小便,治脱肛、痔漏。”《玉楸药解》中还说:“螺蛳清金利水,泄湿除热,治脱肛、痔瘘。”患有痔疮的人,适宜常吃螺蛳。
蚌肉
性寒,味甘咸,有清热、滋阴、解毒的作用,适宜湿热痔疮者煮食或喂汤服。《日华子本草》中记载,蚌肉“除烦解热毒,并痔瘘、血崩、带下。”
泥鳅
补中气,祛湿邪,既营养,又疗痔 ,久痔体虚、气虚脱肛者宜常食之。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认为,泥鳅肉“暖中益气,解毒收痔。”民间有用鳅鱼模压粉煮羹食用,治疗痔疮脱垂,可起到“调中收痔”的效果。
四、脱肛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1、极度脱肛导致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如脱出的肿物不能缩回,容易发生炎症、肿胀,则出现疼痛,进一步又加重便秘。
2、极度脱肛,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脱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会经常污染内裤。
3、极度脱肛患者,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所以,患者不要盲目擅自用药或进行不科学的治疗延误病情,应及时选择正规的肛肠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4、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