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五谷杂粮糖友该吃
2015-12-25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李访琴
一般而言,杂粮的血糖反应明显低于白米饭,那这些血糖不降反升的问题出在了哪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有如下解释。
吃进的“量”不合适
实际上,各种粮食的淀粉含量和热量差异并不太大,100克粮食的淀粉含量都在70%~80%之间,而杂豆也在60%左右。所以,如果吃杂粮的量和吃精白大米的量一样多,那么整体而言摄入淀粉的量也差不太多。糖尿病患者正确的杂粮吃法是,用同样数量的杂粮来替代白米白面,最好能比此前所吃的粮食总量略有减少。比如说,原来每天吃250克大米(两碗半白米饭),现在改成200克甚至150克杂粮。因为杂粮的饱腹感更高一些,即使减量也可以减轻饥饿,避免发生低血糖。
杂粮品种选得不合适
当然,杂粮的品种选择也与餐后血糖反应密切相关。比如说,同样叫做杂粮,大黄米、黏小米、糯玉米等黏性粮食品种,餐后血糖反应都是非常高的,不逊色于白米白面。还有就是吃了“伪杂粮”的主食。如全麦面包和全麦馒头有名无实,只放了少量的麸皮,本质上还是松松软软的白馒头;号称玉米窝头,其实放了不少白面粉;号称玉米饼,其中不仅白面为主,还加入了泡打粉,结果是消化速度特别快,血糖反应相当高。类似的还有紫米发糕、玉米发糕之类。
烹调杂粮方法不合适
不太理想的杂粮烹调方法有三类:第一种情况是,烹调杂粮时加入糖。或者,即使没放糖,却放进去桂圆、大枣、葡萄干之类甜味食材来增甜。这些食材的含糖量都超过70%啊!第二种情况,是烹调中过度追求杂粮的柔软度。杂粮浸泡一夜之后再煮,或者全部打成糊糊喝下去。这样,牙齿的劳动少了,消化速度快了,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明显提升。第三种情况,就是烹调中加入过多油脂。油脂会大幅度增加食物热量,降低单位能量食物的饱腹感,不利于体脂肪控制。
整餐食物搭配不合适
杂粮再好,一顿饭也不应该只有杂粮。只吃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蔬菜和高蛋白质食品就摄入不足,这一顿饭的食物搭配就不适合,营养也不均衡。比如说,原本早上喝豆浆吃蔬菜包子加凉拌菜,包子虽是精白面粉制作,但有豆浆和蔬菜,总体血糖反应会降低。若把豆浆换成杂粮粥来配蔬菜包子,就会增加总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导致餐后血糖上升。还有人原本两餐之间喝点牛奶,后来改喝半碗杂粮糊糊,降低蛋白质的量,增加淀粉的量,也会导致血糖上升更快。
五谷杂粮中,糖尿病患者该吃那些食物呢?
1、小麦:甘凉。南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记,“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食医心镜》记治消渴,“小麦用炊作饭及煮粥食之。”
2、粳米:甘平。宋徽宗时官方编篡的《圣济总录》中记,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和匀顿服之。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
3、大麦:甘凉。南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记,“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唐代官方颁行的《唐本草》记,“大麦面平胃,止渴,疗胀。”
4、糯米:甘温。《三因方》记,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本草拾遗》记,“主消渴。”
5、小米:甘凉。南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记,“主胃热、消渴,利小便。”《食医心镜》记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
6、薏米:甘凉。《本草化义》记,“薏米,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肠胃。主治脾虚泄泻,致成水肿,风湿筋缓,致成手足无力,不能屈伸。盖因湿胜则土败,土胜则气复,肿自消而力自生。取其入肺,滋养化源,用治上焦消渴”。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温气,主消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治消渴饮水,“薏苡仁煮粥饮,并煮粥食之。”
7、绿豆:甘寒。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记绿豆饮,能清热消暑,除烦止渴,通利小便,故夏季常用本品煮汤冷饮,以治暑热烦渴尿赤等症。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
8、黑豆:甘平。东晋葛洪《肘后方》记治消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之。”《普济方》用治肾虚消渴难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汤下。”
9、豌豆:甘平。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记,“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气,通乳消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