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状血管瘤的影响 草莓状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区别
2017-05-19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沈宛海
一、草莓状血管瘤类型对于部位的影响
一、面部草莓状血管瘤
这是婴儿面部草莓状血管瘤,面部是草莓状血管瘤最常见的部位,且很多孩子的面部草莓状血管瘤犹如这个孩子,累及了办张脸,而草莓状血管瘤大部分刚开始仅有一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红点,有的家长受到一些非专业医生的误导,认为草莓状血管瘤可自行消退,因此,等到其自行消退,随着时间的增长,不但没有消退的痕迹,反而扩散了,给治疗增加了难度,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同时增加了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风险。
二、手臂草莓状血管瘤
这是江苏常州一小儿手臂草莓状血管瘤,其父母为她跑遍了该市的所有大医院,都无法根治,起初面积只有3*3厘米,后来扩散蔓延整个右臂,并且继续扩大,其父母担心不已,偶然的机会得知我院特色治疗小儿血管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我院求医,我院专家为其制定了严格的治疗方案,经过系统治疗后,小馨的右臂患处皮肤颜色转紫红色,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治疗二个月后小馨的左臂蔓延着的血管瘤已基本消失,肤色如常。其父母喜不自禁,作为医生的角度,孩子得到了充分的治疗,技术也得到了肯定,更是最大的欣慰!
三、草莓状血管瘤
从草莓状血管瘤上大家可以看到,血管瘤面积比较厚,其实刚开始发现的时候草莓状血管瘤大部分不会有这么厚,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积扩大的同时,厚度也在随着增厚,血管瘤的面积越大,厚度越厚治疗的难度就越大,该患者要是刚开始发现的时候就及时采取核素90锶的方案治疗,大概一个疗程即可痊愈,由于面积大、厚度厚、而且部位很特殊,手指缝里都有,所以治疗
二、草莓状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有什么区别
一、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1.草莓状血管瘤的诊断:
(1)多在出生后1个月~2个月出现,初发如针头至黄豆大,逐渐增大,进入增殖期。
(2)暗红或鲜红色隆起,质软,压之退色,无自觉症状。
(3)好发于面部,亦可见于颈、胸、背等部位。
2.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1)出生时即出现,病情随年龄而增长。
(2)隆起或稍隆起皮肤表面,呈蓝色或紫红色;压之可缩小,去压后恢复原状。
(3)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颈及头部。
(4)组织病理可见大片相互吻合,大小不一的微小静脉构成的薄壁血腔,有时可见血栓形成、机化和钙化现象。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
二、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
1.草莓状血管瘤:本型血管瘤发病率较高,占新生儿中的1/100,通常在出生后即可发现,或在出生后数周内只有小的红斑点,以后逐渐增大,高出皮肤,鲜红色或者深红色,呈许多小叶,状似草莓。此型多见于面部,头部皮肤,颈部,躯干和外阴亦可见到。它的大小不一,小者仅数毫米,多数2~4厘米,亦有占整个眼睑者,按压时色泽和大小无明显改变。偶尔血管瘤表面可发生溃疡,以致出血。
2.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多生长在皮下组织内,有时侵入肌肉,多见于躯干,四肢和腮腺等部位。一般大如鸡蛋,鹅蛋,甚至占半个前臂或臀部等,有时有增长倾向,可达到很大的体积,瘤上皮肤色泽可以正常或呈暗蓝色。触诊为柔软的肿块,有如海绵或面团的感觉。肿瘤可使患部有沉重和酸痛感,尤其是在患部活动之后。
三、草莓状血管瘤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草莓状血管瘤可生长在全身任何部位,以四肢、面部、颈部、躯干较为常见,也可生长在皮下组织、粘膜、肌肉内,少数可累及骨膜和骨骼等部位,触摸瘤体时压之退色有弹性。多发性草莓状血管瘤一般与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存在,其临床表现症状也有所不同,皮肤呈紫色或正常,触之柔软而有弹性。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Kasabach-Merrit综合征,是相对常见的毛细血管瘤相关的综合征,于1940年首次报道。多数为婴幼儿表现为大面积的毛细血管瘤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不单纯是由于血小板减少,也可能是消耗凝血因子过多导致的结果。
它是真皮及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凸起表面,呈暗红色,会继续扩大,在学龄前逐步消退。通常新生儿皮肤的血管纵横交错,很发达,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表皮比较薄,仅1.2毫米(成人2.1毫米),所以皮肤一旦感染,容易通过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应及时给予治疗。
通常为较小而突出皮面的结节状肿物,颜色鲜红或暗红,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状或分叶状,形似草莓。瘤体柔软,有一定压缩性。好发面部、头皮、颈部、肩背部、外阴部,也见于任何部位。多见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性病例可与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存在,称为混合型血管瘤。
四、常发的婴儿血管瘤有什么症状
婴儿血管瘤多年来始终是困扰家长甚至是医学界的重要病症之一。它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因为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所以“婴儿血管瘤”也成为一种血管瘤专有名词。婴儿血管瘤多在孩子出生时或出生后几个月内出现,常发生于头部、面部及颈部,且症状表现多位于皮肤表面,粘膜、肝脏和肌肉组织等也会发生,尤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发病后生长迅速,让家长们为此担心不已。
1、婴儿鲜红斑痣症状:生活中鲜红斑痣也叫“红胎记”,又名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多出现在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大多见于头颈部位置,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形状不规则,且不凸出皮肤表面,压之可褪色。鲜红斑痣会随婴儿长大而变大,尽管有些枕部及额部的病变可自行消退,而一些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则持续长久存在。
2、 婴儿毛细血管瘤症状:又名草莓状血管瘤,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好发于头颈部,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的分叶状肿瘤,质体柔软,压之不褪色。这类血管瘤生长迅速,数月内增大,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 婴儿海绵状血管瘤症状: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粘膜。病变位于原有毛细血管瘤处或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高出皮面,边界不清晰,多呈淡紫或紫蓝色,质软而有弹性,挤压后可缩小。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约1/4病例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变,因而是非常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