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腹股沟淋巴结核的症状是什么样的 如何对这种疾病进行鉴别

2017-05-22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蒋晓霜

一、腹股沟淋巴结核的症状及病因


  腹股沟淋巴结核的症状
  多在颈部一侧或双侧长出疙瘩,逐渐长大,不痛不痒,推入滑动,无明显压痛,如身体抵抗力低则逐渐增大,皮肤发变紫,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中医称之谓“老鼠疮”。反复溃烂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腹股沟淋巴结核的病因病理
  淋巴结结核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结核杆菌通过上呼吸道或随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腺引起的原发灶上感染。后沿淋巴管到达颈部浅深层淋巴结。各部位多为单侧性淋巴结。受累咽部。重发病以上吸收后受累淋巴结核仍继续发展形成冷脓肿或溃疡。
  另一种是原发结核感染后血中结核杆菌随血行进入内侧颈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核;还可以从腰腹部淋巴感染,然后汲及深部淋巴结群继发感染,在颈淋巴结结核发病中较为常见。

二、腹股沟淋巴结核的相关分类

  颈部淋巴结核
  这是淋巴结核中最为常见的,女性多于男性。据日本资料统计,男性以30岁年龄组最多,女性以50岁年龄组最多。发病部位以右侧为多见。西医认为,本病多因结核杆菌经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由淋巴管到达颌下或颏下淋巴结;亦可因肺、肠结核病灶经血液扩散所致。中医认为,本病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脾虚生痰。肝郁则化热,痰热互搏,敬于颈项之脉络,而成瘰疬。亦因素体虚弱,肺肾阴亏,致使阴亏而火旺,痰火凝结而成瘰疬。
  腋窝部淋巴结核
  本病临床较少见。病人往往主诉腋窝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就诊;也有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腋窝部或胸壁上部有钙化灶。
  腹股沟部淋巴结核
  腹股沟部淋巴结肿大,多来自下肢或外阴部的外伤。但是,结核菌向全身播散,偶尔也可发生。开始可为仅伴有轻度疼痛的肿胀,如不积极处理,则可自溃。
  腹部淋巴结核
  一般由于全身播散或在肠结核的基础上,相继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在主诉中,过去可能没有任何消化系统症状,肺部也未发现病变是常有的。也有包括过去曾有肠结核症状,或者是因为治疗肺结核,早已接受化疗者。
  肺门淋巴结核
  当机体尚未产生变态反应时,肺内初感染原发灶中结核菌借淋巴流侵入所属淋巴结。从肺门到纵隔有许多淋巴结。病势进展时,纵隔淋巴结也相继发病,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干酪化,从肺淋巴结流借肺门纵隔淋巴结,最后多从右静脉角淋巴流入肺静脉内,故结核菌随其易于流入血流。因此,肺门淋巴结核是处于容易发生潜在性菌血症的状态。

三、腹股沟淋巴结核的诊断方法

  诊断依据
  (1)颈侧部淋巴结肿大,结节状,无痛。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2)初期为孤立结节,较光滑,可活动,以后结节融合成块,不规则,活动度差。肿块可形成脓肿,有波动感,破溃后可形成窦道,随皮肤下部潜行,经久不愈。
  (3)分泌物稀薄,常含有干酪样物,创面肉芽不健康。
  (4)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5)有些患者可有肺部等结核病史或病变。
  (6)取病变组织进行PCR检测,可呈阳性结果。
  (7)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检查顺序
  用两手指滑动触诊耳前、耳后(乳突区)淋巴结。后患者将头转向右侧或左侧,检查者用右手或左手触诊枕骨下区的枕后淋巴结。后检查者用左手扶住头部,右手(翻掌)指尖触摸颌下及颏 下淋巴结,同法检查左侧。用双手指在颈前三角区先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再用双手指在颈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的后缘触诊。最后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内由浅到深触摸锁骨上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的触诊顺序为耳前、耳后、枕部、颌下、 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共8组.)
  颈部淋巴结检查顺序——颈部淋巴结结核应该做哪些检查?
  1.胸部X线或CT扫描明确有无肺结构的损害。
  2.间接喉镜及后鼻镜检查有时可发现肺结核喉结核及鼻咽结核等。
  3.结核菌素PPD(纯化蛋白衍生物)试验血沉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腹股沟淋巴结核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分别是什么


  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口服异烟肼1-2年,伴有全身毒性症状或身体他处有结核病变者。加服对氨水杨酸钠或利福平或加用链霉素肌肉注射。
  (二)局部治疗
  1.少数局限的,较大的,能推动的淋巴结,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时注意勿损伤副神经.
  2.已形成寒性脓肿而尚未穿破者,可行潜行性穿刺抽脓。从脓肿周围的正常皮肤处进针。尽量抽尽脓液,然后向脓腔内注入5%异烟瞬溶液或10%链霉素溶液作冲洗。并留适量于脓腔内,每周2次。
  3.寒性脓肿破溃形成溃疡或窦道者,如继发感染不明显,可行括除术。细心地将结校病变组织全部括除。伤口不加缝合,用链霉素溶液换药。
  4.寒性脓肿继发化脓性感染者。需先行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必要时再行刮除术。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瘰疬发病情况多由三焦、肝、胆等经风热气毒蕴结而成,肝肾两经气血亏损,虚火内动所致,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慢性多因气郁、虚伤而发。该病常恚怒忿郁,谋虑不遂,精神颓靡。
  手心药灸疗法
  主治: 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淋巴肿瘤。
  流传地区:苏鲁。
  主要成分:淀粉、雄黄等。
  用法:两颗药丸分手用 各放24小时。
  忌:用药之后半年之内不食辣 三月之内不食海鲜 一月之内不食公鸡。
  注意事项:切勿吞食。
  圣玄汤
  记载于《兰室秘藏》》卷三,
  是李氏百年来治疗瘰疬“淋巴结核”的有效方剂之一。
  〖名称〗 内消圣玄汤
  〖功能主治〗 淋巴结核“瘰疬”软坚散结,球瘰疬痰核或肿或痛的内消。
  〖成 份〗阴仲、玄参、猴枣、天花粉、蝉蜕、玄明等60余味。
  〖用法〗 加热口服。
  〖性 状〗本品为褐黄色包装汤剂。
  〖信息来源〗 中国药典、中医药杂志。
  〖禁忌〗孕妇忌用。
  〖贮藏〗密封冷藏。
  蜈蚣散
  〖药物〗蜈蚣2 条, 新鲜鸡蛋2 个。
  〖用法〗将蜈蚣置瓦上焙干研末, 分2 份;取新鲜鸡蛋分别将其一端破一小口, 流出蛋清少许。每个鸡蛋倒入 1 份蜈蚣末, 用纸或面饼糊住小口。早上用夏枯草30克煮1 只蛋, 吃蛋喝汤;晚上用数层湿纸包裹另1 只鸡蛋, 置灰火中煨熟食之。10 天为 1 疗程。
  注: 蜈蚣有毒, 小儿及体弱含用量酌减;服药期间禁服辛辣刺激之品, 禁房事;发热咳血者不用, 待病情稳定后再用。
  猫眼草膏
  〖药物〗猫眼草5000克。
  〖用法〗上药洗净加水15000克, 浸泡水内3 天后, 慢火熬3 小时, 去渣, 再慢火熬至起泡似鱼眼时即成糊状, 装瓶备用, 根据疮口情况, 在局麻下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胬肉后, 用涂有猫眼草膏的无菌纱布覆盖 (有窦道者用刮匙刮除豆渣样物及脓汁后, 取适量药膏纳入) , 包扎固定。视脓汁多少每天或隔大换药1 次, 直至疮口愈台。重者可加服抗痨药。
  〖疗效〗此方治疗破溃型颈淋巴结核245 例, 306 个疮口, 均痊愈。
  注, 猫眼草为大戟科植物猫眼草Euphcrbia lunulata Bge。的全草, 有祛痰、镇咳、平喘及拔毒止痒之功。
  蜈蚣蛋
  〖药物〗蜈蚣 (去头足) 1 条, 全蝎3 条, 鸡蛋1 个。
  〖用法〗上药焙干, 共研细未, 取鸡蛋开1 小孔, 纳入药未, 搅匀用面团包裹, 放草木灰中烧熟食之, 每天1 次, 每次1 个, 10 天为1 疗程。
  黄精夏枯膏
  〖药物〗鲜黄精100克, 鲜夏枯草200克。
  〖用法〗将上药切碎, 加水500 毫升煎煮, 最后浓缩成膏。用时根据患处大小, 将药膏摊于消毒的纱布上贴于患处。如有溃疡处, 将纱布剪1 小孔, 便于徘脓。每天换药1 次。
  结核膏
  〖药物〗·火石灰80克, 石碳酸100 毫升, 桐油200 毫升。
  〖用法〗用瓷碗或小铁锅装桐油, 微火烧开, 放入石碳酸, 后放火石灰熬成半膏状, 瓶装备用。用时涂擦患处, 每天2-3 次。
  〖疗效〗此方治疗化脓性颈淋巴结核, 一般连涂1-2 周可愈。
  消瘰疬方
  〖药物〗玄参20克, 贝母、海藻、夏枯草、生地各15克, *9克。
  〖用法〗每天1 剂, 水煎服.1 个月为1 疗程。根据体质情况, 亦可将上药蜜制成丸, 早晚各服6克
  羊胆丸
  主要成分:羊胆干膏、百部、白芨、浙贝母、甘草。
  功用与药理:润肺化痰,解毒杀虫。药理证实,羊胆中胆酸及去氧胆酸对多种细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百部、甘草体外实验对人型结核杆菌及多种细菌也有抑制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3g,每日2 次,温开水送服,忌食辛冷油腻
  1.每天取鲜土茯苓200克,水煎分2次服用,连用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停用1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
  2.治淋巴结炎、淋巴 结核、单纯性甲状腺肿:紫菜20克,鸡蛋2个,文蛤肉250克,绿豆粉丝60克,马蹄粉30克。先将马蹄粉用水调稀;鸡蛋去壳搅匀;文蛤肉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煲熟,放入粉丝、马蹄粉、鸡蛋,煲沸后熄火,随即放入紫菜调味佐膳。
  3.紫菜10克,水煎,一日两次服,或用紫菜泡汤,每日当菜佐食,连食一两个月。
  4.紫菜萝卜汤:紫菜15克,白萝卜20克,加陈皮2小片,同煮汤,加少许食盐调味食用,治甲状腺肿大和淋巴 结核。
  5.用生芋头3公斤,晒干研末,另用陈海蜇300克(洗去盐)及马蹄300克,两味加水煮烂去渣,配入芋头粉制成丸如绿豆大,用温开水送服,每次6克,一日三次;或用鲜芋头洗净放锅内蒸熟剥去皮,酱油调味,每日当菜吃。治瘰疬,颈淋巴 结核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