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何临床意义 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2018-11-27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吕亦瑶
一、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是指什么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集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激素和酶特性于一身的多效能蛋白分子。MIF高度保守,在多种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发挥多种免疫功能。
MIF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和发展,即斑块形成、动脉损伤后重建、动脉瘤形成、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机制。此外,其他形式的心肌功能不全和炎症与MIF参与血管再生有关。从特征和功能方面,MIF显著不同于其他细胞因子,是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最主要的靶向。
利用MIF,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靶向和诊断标志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西安市中心医院和陕西省绥德县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可以抑制肺泡巨噬细胞过度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为慢性气道炎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气道炎症的慢性化以及气道的重塑是多种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征,该特征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所致的气道病变。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巨噬细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在细菌产物、烟雾等有害成分如甲醛、NO2及其他一些氧化产物刺激下,向肺组织迁移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8、IL-6、IL-1等,反过来这些细胞因子又可趋化中性粒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向肺组织迁移,这些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是引起气道炎症慢性化和气道严重损伤的重要因素。如果能有效地抑制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
就会降低及减轻气道的损伤。为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IL-6、TNF-α的影响,研究人员经从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中获得肺泡巨噬细胞,分5组进行培养,各组在培养4、6、12、24小时提取上清液,应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L-6、TNF-α含量。
在LPS刺激下IL-6于12小时达释放高峰,在高峰期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逐步加大,IL-6的含量相应逐渐降低,E组IL-6含量明显低于只有内毒素刺激的A组(P<0.05)。同样在LPS刺激下TNF-α于6小时达释放高峰,在高峰期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逐步加大,TNF-α含量也相应逐渐降低,而C组、D组、E组TNF-α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5)。白藜芦醇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过度释放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这为气道慢性炎症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巨噬细胞源性细胞因子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创伤修复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一定的细胞生物因子所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中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活跃表达近年来已被中外学者所关注,一些已考虑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有用参数其。认为主要参与损伤修复的巨噬细胞源性细胞因子有以下几种。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TGF-β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多肽细胞因子,来源于血小板、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的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和内外间质的形成,在组织创伤、修复、炎症、骨质再生、肿瘤发生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GF-β还是一种极强的免疫调节剂,能抑制多种免疫反应,对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具有极强的趋化性。TGF-β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因子、转录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和细胞基质基因的启动、转录、降解等环节而实现其促进或抑制细胞生长的功能创缘组织表达。
TGF-β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向创伤部位补充,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基质的合成,并能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TGF-β是再生上皮化的重要标志,是皮肤基质和肉芽组织形成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条件,已证实它能影响愈合过程的各个阶段,提供正常愈合的信号物质,其中TGF-β与创伤关系最为密切。此外,TGF-β还促进成纤维细胞趋化,产生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抑制胶原降解,促进纤维化发生。谢举临等认为TGF-β是创伤修复过程中促进切创愈合的一类强有力的细胞因子,它的表达异常直接影响伤口愈合的时间。
*组织受损后,局部可发生出血、坏死,巨噬细胞吞噬组织间隙的血细胞和坏死组织后,吞噬物与胞浆内的溶酶体融合,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解,不能分解的物质则在胞浆内形成残留物。BetzP表明,含吞噬物的巨噬细胞如噬脂细胞、噬血红蛋白细胞和噬铁细胞最早在伤后2~3天出现,损伤组织中出现吞噬细胞的时间有部位差别。在人体,脑和皮肤组织出现噬铁细胞的时间于出血后15~17h,而在肺则出现在出血后30min左右。
组织内出血时,从血管中逸出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摄入并由其溶酶体降解,使来自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的Fe3+与蛋白质合成电镜下可见的铁蛋白微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为光镜下可见的棕黄色,较粗大的折光颗粒称为含铁血黄素。
三、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巨噬细胞(Macrophages)能够吞没、破坏受损伤组织,有助于启动康复过程。虽然它们在损伤位点发挥关键作用,但一旦任务完成,就需要尽快撤离,结束炎症反应,为再生过程开路。继续存在的巨噬细胞不利于组织恢复。
尽管研究人员对于启动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的比较透彻,但关于其退出损伤位点的过程还了解甚少。研究人员鉴别出一清除外周神经损伤位点巨噬细胞的关键环节,对弄清脊髓损伤、中风和多发性硬化中相似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已知Nogo细胞受体家族与神经细胞生长有关,SamuelDavid等观测Nogo家族成员NgR1的作用。NgR1类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开关,受到特异化学信号或配体刺激后,诱导细胞反应。
破坏大鼠、小鼠的大腿坐骨神经,观察NgR1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巨噬细胞到达损伤位点后,细胞表面会表达NgR1。进一步研究发现,受损神经合成髓磷脂时,NgR1不仅阻止巨噬细胞与髓磷脂结合,而且直接排斥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髓磷脂,若抑制髓磷脂再生,巨噬细胞会停留在损伤位点周围。最终,研究人员在髓磷脂上鉴别出特异激发排斥反应的分子。可应用于外周神经以外的神经(中枢神经),他们发现中风、多发性硬化和脊髓损伤过程中激活的巨噬细胞,表面都会表达NgR1。
四、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何临床意义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试验原理是将人巨噬细胞与鸡红细胞(chicken red blood cell,CRBC) 混合后孵育,通过计算巨噬细噬 CRBC 百分率和吞噬系数判断人巨噬细胞的 吞噬功能。通过观察 CRBC 消化程度,反映巨噬的消化功能。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趋化能力显著下降见于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Lasy 白细胞综合征、 慢性皮肤黏膜白色念珠感染、糖尿病、烧伤等。正常新生儿中性粒细胞趋 化能力亦明显低下。吞噬能力明显低下者见于补或抗体缺陷症时。酶代谢 能力显著降低见于慢性肉芽肿、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高度缺陷。
NBT 试验不仅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的试验,还作为疾病的 鉴别指标。正常人外血中性粒细胞 NBT 阳性率约为 10%,全身性细菌性感 染在 NBT 试验阳性率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或无感染的低热患者阳性率一般 在 10%以下。器官移植病人术后因细菌感染伴发热时,NBT 阳性升高;而 因排斥反应发热者,NBT 则正常。故发热患者在暂无条件查清病因或检测报 告较迟时,可用 NBT 试验对发热病因作过筛性鉴别。
二、巨噬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直接吞噬和杀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的功能,还 具有参与抗原加工、递呈免疫调节的重要作用,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 于判断巨噬细胞的功能,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性免疫状态有重要作用。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主要见于原发和继发的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胃癌、肠癌等多种肿瘤病,肿瘤病灶中浸润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的扩散与转 移呈负相关,检测这两个指标有助于判断机体抗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