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肩膀颜色深 拔罐之前要认清体质
2017-05-27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唐雨寒
一、拔罐颜色深未必疾病重
拔火罐能起到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温热散寒祛瘀等功效,对于风湿痹痛、肌肉劳损、腰背肩臂腿痛、软组织闪挫扭伤、感冒鼻塞、哮喘、头痛腹痛以及部分内伤等有较好疗效。经常感冒的人,日常可以通过拔火罐达到预防免疫的效果。亚健康的人群也可以通过拔罐,舒缓肌肉疲劳,具有健脾温肺补肾、调治亚健康作用。
颜色深浅与拔罐停留的时间长短、负压的力度深浅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市面上有种抽气罐,通过挤掉罐子里的气体来达到增加负压的目的。但是传统的拔罐方式,因为通过点火抽走罐子里空气的方式,客观上可以起到温通经脉的作用,而这种温热作用是抽气罐不具备的。
无论哪一种方法,拔罐后皮肤上都会留下一块黑色。很多老百姓都有这样的看法:拔火罐后,皮肤上留下的颜色越深,说明身体中风重、湿重、淤重。对此,中医解释说,这种说法并不恰当。颜色深浅与拔罐停留的时间长短、负压的力度深浅有关系,不一定就说明有风有湿有淤。从拔罐后留下的颜色来判断是寒气重,还是湿气多,是内热还是虚热,更是没有根据。
二、火罐先分清体质
中医认为,体内多湿是现代人通病。同样是“湿气重”,由于发病部位及症状表现的不同,分为外湿气和内湿两大类。
外湿是由盛夏气候潮湿,或居家潮湿、涉水淋雨、穿着湿衣、洗浴后即吹空调等原因,外邪侵入人体,使体内水液不得蒸发,水湿停聚而成病。常表现为风湿关节疼痛、腰酸背痛等。
内湿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熬夜过多,常食油腻、甜食、辛辣、烧烤,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出现舌苔厚腻、口舌无味、口渴烧心、食欲较差、腹脘胀气、大便稀溏、长疮长疱等症状。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养生方法,的确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的作用。对于外湿体质的人来说,效果较为明显,但有内湿的人则适合用中药调理。这也正是有的人拔火罐有效,有的人无效的原因。如果身体不舒服需要拔罐,最好分清体质外湿还是内湿。
患有心脏病、皮肤损伤的人,以及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孕妇、月经期妇女、醉酒者,都不能拔罐,饱腹、空腹时也不宜拔罐。
三、不同拔罐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四、拔罐的时间不宜太长
不少人买一套拔罐工具自行操作,冯主任提醒,因为拔火罐在燃烧酒精时有灼伤皮肤的风险,建议还是到医院做。
需要注意的是拔罐时间,如果力度大,5—10分钟即可;力度小,15—20分钟即可。拔完之后,觉得特别舒服,可适当长一些,但以不起疱为好。频率上,以一周一次为宜。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年龄比较大的,拔罐时间不能太长,力度不能太大。拔罐后避免受凉,注意拔罐部位的保暖,4—5个小时后洗温水或热水澡,别洗冷水澡,否则外邪再次入侵,所做拔罐等同于无效。
要想避免外湿,就要注意少呆在空调室内,晚上开空调睡觉时避免脖子、肩膀、腿等部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造成关节受凉成湿。运动出汗是祛湿良方。如果夏天总呆在空调房里或总吹风扇,身体里面的汗排不出来,体内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因此,每天应坚持适量的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让人“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都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加速湿气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