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17-06-03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彭凡梅
一、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辨证论治:
(1)脾胃气虚型:
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3)胃阴虚型:
主证:形体消瘦﹑胃脘隐隐灼痛,胸骨后有灼热感,食欲减退﹑嗳气﹑口干咽燥不欲饮,喜食酸物﹑嘈杂似饥,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4)肝胃不和(肝胃气滞型):
主证:胃胀脘痛或堵闷,连及两肋,常因情至不畅而加剧,呕吐泛酸,频频嗳气﹑食后胀满,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5)脾胃湿热:
主证:胃脘灼热,胀痛不舒,嘈杂嗳气,口粘腻而臭,口干渴﹑喜冷,头重如裹,胸闷身困,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畅。
(6)气滞血淤型:
主证:面色黎黑,胃脘刺痛,壮如针刺,痛处固定,饱胀不舒,或有黑便,舌质偏紫或有淤点,苔薄黄,脉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祛淤。
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哪些方法
1.一般治疗
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弱酸治疗
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每次1~2匙,一天3次;或10%稀盐酸0.5~1.0ml,饭前或饭时服,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1天3次;亦可选用多酶片或胰酶片治疗,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3.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患者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胃酸降低或缺乏,胃内细菌孽生,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应行抗Hp治疗。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
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
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5.增加黏膜营养
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作用。也可选用活血素;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6.五肽胃泌素
五肽胃泌素除促进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加胃蛋白酶原分泌外,还对胃黏膜以及其他上消化道黏膜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可用于治疗低酸无酸或有胃体萎缩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早餐前半小时肌注,每天1次,第三周改为隔日1次,第4周改为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3个月为一疗程。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应用,治疗疗效佳,有效的促进了腺体修复。
三、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原因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慢性萎缩性胃炎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均可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与加重因素。
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原因二、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原因三、生物性因素:慢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病等对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慢性胃炎的症状和体征,胃粘膜染色也证实在乙肝病人胃粘膜内有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原因四、放射: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粘膜损伤甚至萎缩。
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原因五、缺铁性贫血: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
四、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是什么
1、疼痛症状:胃脘部疼痛是主要症状之一,疼痛可以是隐痛、胀痛、钝痛、也有绞痛或剧痛者,或见饱痛、饥痛。有的胃中不适或胃中难受无可名状,除胃脘部疼痛外,也可表现为胁部、背部、腹部或胸部疼痛。可伴有局部压痛或深压不适感。
2、上腹部胀满、痞闷:胃胀或腹、胁、胸、背部胀满或见胃堵、痞闷,有些患者有堵塞感,多数较顽固。
3、嗳气:嗳气可持续不断,频繁发作,亦有间断发作,有的声小,有的声音响亮。
4、饮食方面症状:可出现无食欲或善饥、食少,纳呆或进硬凉食物后即感痞胀、消化不良。
5、情绪症状:可见悲观厌世、烦躁、易怒、忧思焦虑,每因情绪变化病情亦随之变化,疼痛、胀满、嗳气加重,并可影响食欲。
6、衰弱症状:常见精神萎弱、疲乏无力,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严重者软弱乏力,行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