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民间针灸绝技方法是什么 针灸的作用有哪些_民间针灸绝技方法有哪些

2017-06-07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齐凝天

一、民间针灸绝技方法有哪些

  (一)熟记经穴:经是经络,是人体气血流行的道路。穴是孔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如果不把经络和穴位摸清,就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开始学习,首先要把经络行走的路线和分布情况弄清楚,然后把常用的经穴记住,再结合人体实际点穴,反复学习,自然就能熟记了。 基础课程:经络学 腧穴学

  (二)熟练操作:针灸的一般操作技术,除练指力以外,如提插、捻转等手法,切指与骈指进针法,以及如何掌握针刺深浅和进针的方向等,都要熟练以后,才能运用自如。 练针的方法(三)辨证处方:除了认识穴位和熟练操作外,更重要的还要懂得辨证处处方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据各种不同的证候,而采用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如何来辩证处方,则要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等。

  民间针灸绝技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对穴位和力度的把握,我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穴位,否则可能会使我们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针灸治疗方法,可以广泛的治疗很多种疾病,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中药解决方式方法。

二、针灸的作用有什么

  由于西医药在对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较大的缺点,那就是它通常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所以很多人更信赖中医的治疗,针灸也是常见方法之一,那么,针灸的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来看看专家的解答。

  1、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民间中医针灸特效穴

  针灸特效穴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其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四、针灸疗法的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如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中,除了记有在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身体局部症状,以及眼、耳、口、鼻等器官症状外,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烦心、嗜卧、恶寒等,都是用灸法治疗的。

  此后在战国时期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已经多方面记述了针灸的适应症,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各种脏腑疾病、热病、疟疾、痈疽等病的针灸治疗,更加扩大了针灸适应症的范围。

  《黄帝内经》还对针灸治疗所使用的一些手法,如针灸的补泻手法,身体左右交叉刺法(称“巨刺”和“缪刺”),以及其他各种名称的手法,作了详细介绍。

  当时已有不少精通针灸的医生,例如《史记》记载的扁鹊就是其中之一。相传扁鹊在各地巡回行医时来到虢国(今陕西宝鸡一带),听说虢国的太子因病刚刚死去。扁鹊和他的学生赶到宫门,询问了太子的病情,知道太子死亡的间时还不长,根据他的医疗经验主动提出可以救活。虢君听说,急忙请他医治。经过扁鹊的精心望色、问症、切脉等诊察,确定太子是“尸厥”(类似休克),并非真正死亡。扁鹊应用针灸等医疗方法进行抢救,结果很快使太子苏醒过来,恢复了健康。这件事一直为当时的人民所传颂,说是他能起死回生。

  以上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不仅已经相当普及,而且在医疗质量上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秦汉时期,我国先后出现了两部比较系统的针灸学专书,就是秦汉之际的《黄帝明堂经》和三国时期的《针灸甲乙经》。这些著作进一步总结了针灸治疗的经验。特别是对于每种疾病的针灸取穴,以及每一俞穴的主治病症范围,都作了归纳整理,对于后代针灸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外,这时还出现了一些绘有针灸俞*的著作。

  到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针灸学著作不仅数量上有了很大增加,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有不少彩绘针灸挂图、针灸图谱、灸疗专书和兽医针灸著作等。例如唐代著名的医家孙思邈、王焘等人的医学著作中,都专门详细地记述了针灸疗法。孙思邈还绘制了三幅大型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十二经脉用五色绘出,把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出。王焘又分绘成十二幅大型彩色挂图,也用不同的颜色绘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当时的针灸疗法和其他医学科目一样,都被正式列入了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明确规定以《黄帝内经》、《黄帝明堂经》等做教材。太医署里还专门设立了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和针生等职衔。这些都说明当时针灸学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以后到近代,我国医家又陆续编写了大量的针灸学著作。著名的有北宋医官王惟一主持编修的《铜人俞穴针灸图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都是有相当学术价值和流传很广的书。

  为了使针灸图的形象更加真实化和富有立体感,王惟一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编写《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的同时,还在医官院主持监制了最早的两具刻有经脉俞穴的铜质人体模型,叫做针灸铜人。这种铜人除了供教授和学习辨认俞穴外,还可作考试用。据说,在测验针灸课程的时候,先把铜人外面遍身涂蜡,铜人体内盛满了水银,然后给铜人穿上衣服,让医生试针。如果能准确地刺入孔穴,就可以使水银射出;如果取穴位置错误,针就不能刺入。可见针灸铜人是一种造逼型真、构造精巧的教学工具。此后我国还陆续制造了很多针灸铜人,其中有明、清太医院制造的,有民间医生制造的,也有药铺制造的。它们都在促进针灸的教学方面起了一定作用。可惜的是过去不少针灸铜人有的已在战乱中损毁,有的已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掠去。像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太医院监制的“正统”铜人,就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被帝俄军队劫去,至今还存放在列宁格勒(现又改名圣彼得堡)博物馆里。

  ■清代复制的“正统”针灸铜人。

  我国历代医家还对针灸疗法的工具和技术方面作了不少改进,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针刺方法(如火针、温针、梅花针等),发展了灸疗方法(如一些药饼灸法、灯火■法等)和艾卷(如所谓“雷火针”,“太乙针”等),不断丰富了针灸疗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