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艾滋病潜伏期的症状 艾滋病如何检测

2017-06-27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康雪旋

一、艾滋病潜伏期有3大症状表现

  感染艾滋病2--6周后,此时少数人(约2%)呈现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僵直、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斑丘疹、荨麻疹、腹痛、腹泄及个别病人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查白细胞正常,但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轻度降低,血小板轻度减少。其后持续呈无症状期,即艾滋病潜伏期。

  艾滋病潜伏期有3大症状表现

  1.全身症状。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可达5~22公斤),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根据38例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以上症状及体征均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

  2.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55%~100%,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肿大的淋巴结虽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 此外,艾滋病伴发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发生淋巴结肿大。

  3.皮肤损害。皮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许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皮疹、全身瘙痒、尖锐湿疣,接触性湿疣、荨麻疹等。但皮肤损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济氏肉瘤的皮肤改变,其损害表现在后面章节还要专门介绍,在此不多述。

二、艾滋病检测有哪些方法

  1、血液或体液中的HIV抗体检验。应在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批准的“HIV初筛实验室”进行检验。血液标本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HIV抗体,结果阳性者为可疑感染者,其检验标本应经当地的“HIV确证实验室”用更可靠的免疫印迹试验来确定此抗体的特异性。

  2、HIV-1的p24抗原检查。患者血液中有HIV病毒,即存在p24抗原。可以解决抗体检查的“窗口期”问题,可更早地得到诊断。

  3、血液中的CD4淋巴细胞计数。HIV进入感染者体内主要侵犯CD4淋巴细胞,侵入细胞内繁殖并大量破坏这种有重要免疫功能的细胞。于是,患者的免疫功能发生缺陷而被破坏,免疫功能下降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感染,甚至正常存在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都可感染AIDS。

三、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介绍

  1、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交(包括正常性交、*及*)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过性交传播的,*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交时很容易传染上艾滋病病毒。

  性接触传播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径。不论是在同性恋或是异性恋的性交中,HIV的传播均可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HIV多数是通过异性性接触而传播。在成人中HIV传播的比率如表所示:

  传播途径 传播比率

  异性传播 71%

  同性恋传播 15%

  静脉*者 7%

  血性传播 5%

  其它原因不明者 2%

  在北美和欧洲,男性同性恋的性接触——经肛门性交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同性恋及双性恋的男性是构成HIV感染的最主要群体。8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现的艾滋病病人主要集中在男性同性恋者中。男性同性恋者之间的肛门性交很容易造成肛门和直肠黏膜创伤,这就开通了艾滋病病毒进入血液的渠道,使含有大量HIV的精液及射精前的男性分泌物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此外男性同性恋者经常交换*,有的同性恋者有数十个或上百个*,这就增加了HIV感染的机会。在非洲和拉美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绝大多数艾滋病是通过异性性接触,经阴道性交而感染的。艾滋病患病率在男女性别之比为1:1。HIV在异性间传播可分为男→女或女→男2种途径。这2种途径相比,男→女传播的危险性高于女→男传播。精液和官颈分泌液中都可以带有HIV,从解剖学上分析,分泌液能滞留于妇女体内,而非男性体内,所以精液和宫颈分泌液交换而造成的传播在男→女更有效。在非洲的某些国家有一种丈夫死后,妻子由丈夫的兄弟继承的风俗,其目的是防止家族财产的流失。但是这种继承在当今艾滋病流行昌盛的非洲,其继承兄弟妻子的同时,也继承了一个致命的嫁妆,即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的妻子可将病毒又传给了丈夫的兄弟,所以在非洲男→女和女→男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和*在艾滋病的传播上起重要作用。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嫖客将病毒传染给*,然后*又传染给其他嫖客。如果合并有性病,传播HIV的机会可大大增加,生殖器的糜烂和溃疡开放了病毒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有生殖器溃疡的一方更易受HIV感染。在东南亚,**行为的泛滥,使HIV感染迅速传播。例如在泰国自1990年以来,HIV感染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双性恋男性除了对男性*具有高度危险以外,对女性*也存在有高度危险性。双性恋中的许多人是已婚者,也可能经常嫖妓,这些与异性结婚或经常与异性有性接触的双性恋者,又可能把同性恋人群中的传播引入到异性恋人群中。因此双性恋男性的同性和异性性行为对HIV的传播均有重要作用。

  与HIV传播有关的主要性行为是经肛门性交和经阴道性交,经口腔性交传播HIV的病例报道很少,被认为是危险性较低的性行为。但是如果存在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则明显增加口腔性交传播HIV的危险性。

  2、经血液传播

  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而传播。也可以通过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器纹身、穿耳、针灸、与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传播。

  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用具,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移植被HIV污染的组织、器官等都属于经血液传播。在美国及西欧通过静脉注射*成为HIV感染的第二主要部分,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市,经静脉*是传播艾滋病的一个主要途径。HIV的传播是由于共用血液污染的针头、注射器及可注射的随身用具。同时药瘾者又多是性活跃的群体,其中的许多HIV感染是由于性行为所至。他(她)们进行*或*,以换取*或钱财。有研究发现,在医院一般条件下,使用被HIV污染的针头和针尖,单纯一次性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静脉注射*者常反复抽吸血液以冲净管内的*,HIV污染的血液就残留在针管内。一般在室温条件下血液中的HIV可存活15d,其他*者再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时就受到感染。随着与之共用注射器的人数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性也升高。另一方面,*后常增加对性接触的欲望,如果再以*换取*,将进一步增加HIV感染的危险性。

  经输血或血液成分是艾滋病流行初期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或血液制品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是如果输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是将HIV直接输入了血液循环。血液成分如VⅢ因子浓缩剂是从许多供血者的血浆中提取的,因此污染HIV的机会更大。美国供血者中约6%带有HIV,故80年代早期美国生产的VⅢ因子浓缩剂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患者中引起感染。法国一个血液中心被HIV污染导致几千名健康受血者感染艾滋病,对这些沉痛的教训必须警种长鸣。现在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对供血者和血液制品的管理。如果供血者感染HIV后,供血时处于窗口期,则查不出HIV抗体。目前尚不能对所有供血者检测HIV抗原,因为检测HIV抗原设备复杂,费用昂贵。鉴于此,加强和完善对供血者的筛检制度非常重要,输血和输血液制品一定要慎重。

  器官移植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发展,很多终末期心、肺、肝、肾等器官的疾病,通过器官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新生,但是损献的器官有潜在的危险性,对捐献器官者进行常规HIV抗体检测,可明显减少因器官移植传播HIV。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曾报道过多例接受肾、肝、骨髓等移植者感染了HIV。对这些医源性的传播,在至今仍有HIV流行的发达国家逐渐减少。尽管通过该传播方式患病的人数很少,但影响却很大,因为它关系到公共健康问题。

  3、母婴传播

  母亲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怀孕、分娩过程通过血液或产后通过母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会从母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会在3岁以前死亡。

  由母亲垂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最早在1982年报道。这种传播可能发生在宫腔内,也可能发生于分娩过程中和产后哺乳时通过含有HIV的母乳传给婴儿。

  HIV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有研究证明可从妊娠8周流产的胎儿分离出HIV。母亲对胎儿的传播率的大小决定母亲感染HIV的发展阶段和免疫功能状况,如T4淋巴细胞数等。胎儿在子宫内感染HIV后,将影响胚胎发育,易出现流产,或胎儿一出生已发展为艾滋病。胎儿在子宫内被HIV感染的时间越早,越容易发生流产或影响胎儿的发育。胎儿出生后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越早,其生存时间越短。在赞比亚恩多拉儿科医院,1989-1993年间共治疗265例新生儿HIV/AIDS患者,其中86%在出生后的前3周发病,包括败血症、支气管炎、深度黄疸和皮肤损害,74.5%在出生后3个月内死亡。在出生后1个月内发病的新生儿,一般生存不超过6个月。母婴传播也可能发生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如有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母体血液中的HIV通过婴儿损伤创面进入婴儿血液循环。有研究报道剖腹产可降低HIV感染的母亲对婴儿的传播。

  HIV感染母亲的乳汁中可以分离出病毒,母乳喂养可以传染HIV至婴儿。有报道一个母亲产后输血感染了HIV,婴儿吮吸其乳汁6个月后感染了HIV。但究竟通过哺乳感染HIV的概率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卫生当局已劝告有HIV感染的母亲不要母乳喂养。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因经济条件落后,没有足够的母乳代用品,停止母乳喂养将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较感染HIV更快地危及婴儿的存活,所以在非洲很多国家对HIV感染的母亲仍提倡母乳喂养。

  防止母婴间的HIV传播的措施包括劝说HIV感染的妇女不要生育,发现怀

  孕要终止妊娠。因为胎儿期感染HIV,出生后大多数在3岁以内去世,幸免存活下来的婴儿也将成为慢性病缠身的儿童和失去母亲的孤儿。这里面临着许多伦理、道德和感情等多方面的问题。

四、得了艾滋病如何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病毒唑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对HIV有一定疗效,可选用。异构多聚阴离子-23连续静滴数月,可杀灭HIV,α-干扰素也可作为辅助抗病毒药物选用。

  二、抗感染治疗。针对各种机会性感染和合并感染用药,包括抗病毒类感染药物、抗细菌感染用药、抗真菌类药物、抗原虫类抗生素。

  三、抗肿瘤治疗。根据不同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放疗及免疫调节疗法方案。放疗对症状缓解作用较好,可配合化疗应用。

  四、正确使用避孕套。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 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五、免疫调节及免疫重建治疗。免疫调节治疗药物有免疫增强剂,如异丙肌苷,该药可促进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形成,增加T4活性。尚有香菇多糖、干扰素等免疫调节药物,可酌情选用。另外骨髓移植、胸腺移植及淋巴细胞注入等免疫重建疗法,在艾滋病的治疗中均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