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淋病六大早期表现 淋病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2017-08-06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吕香寒
一、女性淋病的几种典型症状
淋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常见的表现部位是男性尿道和女性阴道。可近来其它部位的淋病已越来越常见,如淋菌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喉部不适,局部充血, 扁桃体肿大,咽部出现脓性分泌物等,此种疾病大多为*所传播。还有一种常见异位性淋病便是直肠淋病。常出现肛门灼热、疼痛,可排出脓液便,肛门周围红 肿、破裂及糜烂。男性患者多为同性恋*所形成,女性也可因患淋病后脓性分泌物累及肛门所致。
女 性性病不及时治疗,可以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引起性交困难和下腹及背部疼痛;可以拆散至输卵管导致输卵管炎,导致不孕症和异位妊娠;一些病毒如人乳头瘤病 毒和人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等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有关。孕妇感染性病,还可能导致流产、胎死宫内、早产或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
下面提出的六种病况颇有特征性,一旦发现这些蛛丝马迹,可高度怀疑女性已染上性病,女性和性伴侣可学会及时治疗和自我保护。
迹象1、白带增多,为黄色或绿色的脓液,往往伴随小便时疼痛,小便次数增加,而且有弊不住尿的情况。
迹象2、白带增多,为豆腐渣样,白色,结块,量明显增多。常常伴有内、外阴瘙痒,瘙痒往往非常强烈。
迹象3、外阴奇痒,白带增多,可以有泡沫,内裤上还经常有黄色的液体。
迹象4、生殖器表面有溃疡。多表现为大阴蜃或小阴唇内侧出现直径1厘米左右的硬结,表面有轻度破溃。女性往往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溃疡会在一个月左右消失。
迹象5、身上出现很多红色的斑,颜色比较暗,需要注意看才能发现,而且不痒。
迹象6、阴道口周围出现小菜花样或锯齿状的生物,碰上去没有痛觉,平时也没有任何感觉。
二、淋病会造成什么危害
(1) 淋病性龟头包皮炎 : 由淋病的脓性分泌物刺激龟头及包皮内叶所致。开始局部烧灼、瘙痒感、微痛、包皮水肿、内叶糜烂。龟头潮红及轻度糜烂,重症者包皮全部呈现显著浮肿,不能上翻,龟头肿大,可继发炎性包茎。
(2)淋病性副尿道炎:副尿道大都开口于尿道外口周围,或系带部位,或阴茎背侧沿正中线皮肤。淋病患者如有此种副尿道时,极易被波及,发生明显炎症。脓性分泌物中可查出淋菌,为淋病传染源之一。
(3)淋病性尿道狭窄;慢性淋病经过数月或数年后,易引起尿道狭窄,最初病人毫无感觉,逐渐排尿不畅,尿意频数,尿丝细弱无力,不能直射,至排不出或仅滴而出。进行性尿道狭窄,若不早期治疗其后果极不良、有时竞致生命危险
(4)淋病性附睾炎: 本症系淋菌经过射精管侵入附睾所致,为急性后尿道淋病最常见的合并症。表现为附睾肿胀,触及表面有坚硬结节,常有放射状疼痛,急性期体温上升到39摄氏度左右。
(5)淋病性精囊炎,淋菌经射精管、输精管或淋巴道侵入。会阴部坠胀感,排尿排便时加剧,有疝痛向输精管及睾丸放射,尿液澄清。
三、生活中淋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淋病是很常见的性病之一,这种疾病的出现危害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应积极的认真的对待这种疾病,患者要及时的治疗,但是患者在治疗的时候要注意保健措施。
1.淋病未治愈前不可性交。一方面是由于性交可加重本身病情,另一方面是由于性交时可将淋菌传给对方,促使淋菌蔓延。一些*虽无症状,但可通过性交将淋菌传给对方。一般要在彻底治愈后才能恢复房事。即正规治疗后3次培养未发现淋菌,又无症状,才算治愈,此时方可性交。
2.病期要加强营养和休息。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多饮水;忌辛竦,忌酗酒。否则可使症状迁延难断。要有充分的休息,不过累。
3.疾病治愈后,刚恢复房事的第一个月,最好戴阴茎套性交,以防潜藏淋菌排出后传染给对方。
4.夫妇双方彻底治愈两个月后可安排妊娠。不宜过早,否则易复发。如妊娠后淋病复发,应该用青霉素作正规治疗。产后给新生儿滴抗淋菌的眼药水。同时观察宝宝的眼分泌物,如呈脓性,应及时去眼科诊治。如为淋菌性眼炎,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失明。
5.患病后6周应做血清检查。30天内接触过患者的性伴侣应做淋菌检查,并进行预防性治疗。
四、淋病药物治疗方式介绍
利福霉素类
对gram阴性和阳性菌的作用均很强,且对麻风杆菌、病毒、衣原体感染有效。常用药物有利福平(rifampin)和利福定(rifamdin)等。
青霉素类
通过破坏菌壁合成而起杀菌作用。此类药物适于治疗非耐青霉素酶的淋球菌(ppng)引起的淋病,是本病的ldquo;标准疗法rdquo;。然而,在治疗前不作药敏试验,将其作为常规疗法是不适当的,当ppng菌株的流行率大于百分之五时,不应采用青霉素类治疗,而应选用其他制剂。加服丙磺舒的目的是减慢青霉素自肾脏排出,并减少其与血浆蛋白结合,提高血内水平,延长半衰期,以充分发挥其抗菌作用。
氨基糖甙类和氨基环状糖醇类
主要作用为抑制菌体蛋白合成。用于治疗对青霉素耐药或过敏的患者。前一类常用者有庆大霉素(genta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和 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后一类药物主要是大观霉素(淋必治),它对ppng菌株和非ppng菌株引起的单纯型淋病的治愈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对有合并症型淋病也有极佳的疗效;并且,该药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产生交叉耐药性,使用安全,是治疗淋病的最佳药物之一。
头孢菌素类
具有破坏菌壁和抑制菌体蛋白合成的作用。虽也属于含beta;-内酰胺环的抗生素,但它们对beta;-内酰胺酶比较稳定或十分稳定,因此,对ppng菌株和染色体介导的耐药菌株所致的淋病,常能有效地取代青霉素类。大观霉素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它们成为可行性代用品。⑤氟喹诺酮类:通过抑制dna旋转酶而抑制菌体dna及蛋白合成。治疗淋病常用的制剂有诺氟沙星(氟哌酸)、依诺沙星(氟啶酸)、 氧氟沙星(氟嗪酸)和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等。在体外试验中,它们对ppng菌株和非ppng菌株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据报告,诺氟沙星(氟哌酸)对单纯型淋病的治愈率为百分之九十七,依诺沙星(氟啶酸)、氧氟沙星(氟嗪酸)和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治疗淋病的效果很好,对衣原体感染也有一定的疗效。
四环素类
通过抑制菌体蛋白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对淋病也有较好的疗效,但不作为一线用药。常用的有四环素(tetracycline)、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和 米诺环素(美满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
抑制菌体蛋白的生物合成。不作为一线用药,主要用作四环素类的替代品。近来报告,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单剂量1.0g对无合并症淋病的治愈率为百分之九十六点四,对同时合并衣原体感染的治愈率为百分之百。
氯霉素类
抑制菌体蛋白的生物合成。常用甲砜霉素(将克)单剂量2.5g,对无合并症淋病的治愈率为百分之九十三。
林可霉素类
在体内组织浓度高,低毒,安全,对厌氧菌有良效。常用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治疗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