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秘诀,睡前做6个养生动作
2016-05-2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潘曼易
一、老中医传授的养生秘诀
每天喝杯山楂汤
刘教授每天习惯用19片山楂煮水,约煮一大杯水,当茶喝,最好是饭后喝。
“山楂可以降血压,可以软化血管,从几年前开始,我就坚持这个生活习惯。”刘炳权说。
每天吃一个番薯,其所含粗纤维可通便,最好是晚饭后吃,早上起床一定会大便通畅。
每周去爬一次山,做做深呼吸,随意舒展肢体,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三年了。
每年写一本书。人老了,就是要勤用脑,脑子用得多,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和脑萎缩。
注意适度减肥。每天半小时以上的步行或做柔软体操,可以消耗体内脂肪,吃饱饭3个小时后才睡觉,睡觉时,穿薄的内衣内裤,可加强身体热量消耗。
防中风锻炼手脚
从50岁后就要预防脑中风,中医认为,中风与年老体衰、肝肾亏损有关,又认为百岁之寿始于足下,俗话说,树要枯,根先枯,人要衰,脚先衰。
“要强身健体,临睡前用温水泡脚,胜过平时吃补药,”刘炳权说,平时可以按压足部,按压肾经涌泉、太溪、合谷、曲池等穴,每天按压一次,每次每穴一到两分钟,可以滋阴补肾,平肝熄火。
经常运动手指、脚趾,有助于加强末梢神经循环,增加心、脑、肾的血流量,具体方法是用大拇指推捏5个脚趾,用右食指、中指夹着左手的手指捏,或用左食指、左中指夹着右指捏。
刘教授预防脑中风还有一招洗手有讲究。先用一盆冷水洗手,再用一盆热水洗手。中医认为,手是三阳、三阴经走过的地方,一冷一热是个契机,对脑血管有一个反射作用,可以预防脑中风。
“养目经”就是扣眼球
73岁的老人,看起来眼睛特别明亮,没有一点混浊。
刘炳权的“养目经”是每两个小时(特别是工作期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地扣(覆盖轻压)眼球,每次扣几秒钟近距离看东西后,一定要望远,放松眼睛。平时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菠菜、黑木耳注意补锌,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补充维生素A、E,特别是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鱼肝、蛋黄。“老人血压过高可使血管粥样硬化,进而累及耳蜗血管硬化,摄入维生素D能降低血压。”刘炳权说。
健身体巧扎“化脓灸”
化脓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疗法,是艾灸的一种,可以提高肌体的抵抗力。
《针灸资生经》说“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据刘教授介绍,这种灸法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灼伤皮肤后,使之起疱、化脓,最后留有瘢痕,灸疮化脓以防治各种疾病。目前,化脓灸常用于哮喘、慢性肠胃病及体虚的调理,特别是能提高老人的抵抗力。
二、睡前做6个养生动作
动作一:大开运息。
双手平伸大字形状平躺,全身放松,眼睛微微闭上;牙齿微微分开,不可咬合在一起,深呼吸。双手掌心向上,配合吸气慢慢握拳弯起碰肩膀;反过来双手慢慢张开,掌心反转向外,配合吐气向外侧推直。此动作能迅速安抚身心,舒缓焦虑。
动作二:大梦初醒。
平躺在床上,双手高举过头,十指用力伸直张开;双脚伸直脚尖向下压,全身伸展;呼气时左右扭身伸懒腰。此动作能唤醒身体各部位机能。
动作三:抬臀挺腰。
双脚弓起,脚掌分开与肩宽平贴床面,双膝并拢臀部抬高挺腰,停留6秒钟再放下,可增强腰力。
动作四:一团和气。
双膝弯起,双手环抱住,下巴尽量碰膝盖,身体屈成一团,滚至床的左边或右边,可舒缓腰酸背疼。
动作五:大礼膜拜。
跪伏于床上双膝并拢,额头顶礼于床面,双手分置头部两旁做深呼吸。双手带引身体向前趴伏,再恢复跪姿。此动作有助于伸展背肌,可以强化大腿及腰肌、腹肌。
动作六:蝎子扬尾。
趴伏床上,双肘撑起上半身抬头挺胸,双膝双脚并拢,用力弯膝往后翘。可缓解腿部酸软无力。
三、养生膳食
吃肉类“腿”越少越好
“吃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很多年前,我国营养专家就对人类食肉方式给出以上说法。意思是说,吃四条腿的牛、羊、猪的肉不如吃鸡、鸭等禽类的肉,吃禽类的肉不如吃鱼肉。
专家指出,食用过多的肉类会造成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超标,从营养角度来说,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属于白肉,自然比在地上跑的红肉营养均衡。不过,饮食讲究的是少食多餐的原则,只有当食物种类够杂,才能使营养均衡。而不是因为某一种食物营养好而盲目摄入很多。
吃粗粮类越杂越好
记者发现,报道中提到的领导食谱,不像一般人想像的满是山珍海味,恰恰相反,他们吃更多的粗粮,更少的肉类;他们一系列饮食方法,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如法炮制。
专家指出,现在饮食单一,白面、大米,很少食用杂粮,使得人体热量增加,也是癌的发生诱因之一。现代人吃饭不注重粮食而摄入的菜类和脂肪太多。其实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4两米饭,如果能增加一些粗粮的摄入,对身体会更好。盲目的光吃菜少吃或不吃饭也是违背营养学原理的。
零食选择越健康越好
油炸类、硼化类、酸辣类……现代人茶余饭后的小零食越来越多,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却不容小觑。
据报道,领导们的零食多为酸奶、坚果、水果、银耳莲子羹或麦麸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以健脑、养心,尤其是有宴请时,吃些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会避免胃黏膜损伤,所以需要在喝酒前用粗粮、杂粮、瘦肉、花生等“打底”。
健康膳食的一二三四五
一指每天喝一袋牛奶,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膳食中钙摄入量普遍偏低现象。如有牛奶不耐症,可用酸奶,低乳糖奶或两倍豆浆代替。
二指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当于主食6-8两,可依个人胖瘦情况而增减,如为超重者,应减少主食摄入量。>>吃豆芽能让人长寿(图)
三指每日进食三到四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两,或鸡蛋1个,或豆腐2两,或鸡鸭2两,或鱼虾2两。以鱼类、豆类蛋白较好。
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咸(广东型膳食每日摄盐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东北型18-19克。以广东型最佳,上海型次之);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分餐次数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脂);七八分饱。
五指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及水果,是预防多种疾病的有效措施。当然配餐时可再用适量烹调油、干果及调味品等。
四、人体十大养生穴
明目醒脑穴:风池。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此外,按揉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养胃穴:中脘。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 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补肾固元穴:关元。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养护心脏穴:内关。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热止痛穴:合谷。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指压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如果伴有发烧,可用瓷汤勺刮颈后部皮肤或用手指揪拉周围皮肤,直到发红发紫,有助于排出热毒,较快退烧。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委中穴位于膝内窝腘窝处中点。中医讲,“腰背委中求”,长期久坐、姿势不当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畅腰背气血。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舒筋活络穴:阳陵泉。阳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时候要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阳陵泉的位置。平时按揉阳陵泉,再配合活动肩膀,可以缓解肩膀周围的疼痛。此外,阳陵泉还对乳房胀痛、两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有缓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盖窝下方3寸。中医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诀,说的是,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白领和亚健康人群,每天按压足三里10分钟,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疲劳。
滋阴养颜穴:三阴交。三阴交被称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按揉三阴交,有助于打通人体淤塞,保养子宫和卵巢,还有调月经、除斑、祛皱、祛痘,治疗皮肤过敏、皮炎、湿疹的作用。从经期前三天开始,每天按揉三阴交,坚持三个月,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按揉时,将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后再揉。因为按揉三阴交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所以不适合孕妇。
安神健体穴:涌泉。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屈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天气转暖后,可赤脚或穿袜在鹅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涌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