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眼睛上长麦粒肿的原因 形成肉芽肿怎么办

2018-11-0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汤香寒

一、眼睛上麦粒肿的分类

  本病多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患者以青少年多见,体质虚弱,或有近视、远视及不良卫生习惯者最易发病。因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两种。

  1.外麦粒肿

  为Zeis腺(蔡氏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初起睑缘部呈局限性充血肿胀,2~3日后形成硬结,胀疼和压痛明显,以后硬结逐渐软化,在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脓疱,穿破排脓迅速。重症病例可有畏寒、发烧等全身症状。

  2.内麦粒肿

  为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其临床症状不如外麦粒肿来得猛烈,因为处于发炎状态的睑板腺被牢固的睑板组织所包围,在充血的睑结膜表面常隐约露出黄色脓块,可能自行穿破排脓于结膜囊内,睑板腺开口处可有轻度隆起,充血,亦可沿睑腺管通排出脓液,少数亦有从皮肤而穿破排脓,如果睑板未能穿破,同时致病的毒性又强烈,则炎症扩大,侵犯整个睑板组织,形成眼睑脓肿。

二、麦粒肿的形成原因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急性炎症引起的细菌性感染,分据在外睑腺炎与内麦粒肿的不同部分腺体组织的参与。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皮脂腺感染,俗称“偷针眼,麦粒肿眼睑肿胀不明显。引发麦粒肿脓头的睑结膜和球突破障碍的主要原因,进入死胡同,也有的从睑板腺开口流量,个人可以刺穿皮肤。

  有两种内部和外部的针眼,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土佝偻病或地球痛。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感染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为麦粒肿。小儿麦粒肿的原因是贫困儿童的免疫功能,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主动性,如果伴随着不良卫生习惯,脏手揉眼睛,容易造成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

  还有小儿麦粒肿,当机体抵抗力减弱(如营养不良、睡眠不足或糖尿病)是很容易被攻击。患脸缘炎、沙眼、慢性结膜炎或过度用眼、近视、远视、散光眼镜,没有及时校正,和眼睛疲劳的发生。不注意用眼卫生,干净的手,毛巾,手帕,擦眼睛,眼睑腺体的细菌入侵,会直接导致麦粒肿。

三、眼睛上麦粒肿的治疗方法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用眼卫生,杜绝用脏手及脏手帕擦眼等不良习惯。

  (2)注意休息,不熬夜,不要使眼睛过度疲劳。

  (3)忌食辛、辣食物、如大蒜、花椒、辣椒等。

  (4)不宜多吃油腻厚味菜肴、多吃蔬菜,少吃糖。

  (5)急性期不宜受油烟热气熏灼。

  (6)保持大便通畅。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苦胆草片,每次4-5片,每日3次。

  (2)牛黄解毒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上清丸,每次6-9克,每日2次。

  2.验方自疗法

  (1)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加水煎20分钟左右,分2次煎服,每日1剂。

  (2)野菊花15克、夏枯草15克,加水煎浓,每日1剂。

  (3)紫花地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饮食自疗法

  (1)粳米60克、砂糖30克、竹叶50片、生石膏90克,在锅内加水放入生

  石膏,烧开煎20分钟,再放入竹叶煎8分钟,取汁加米煮粥,食前加糖。

  (2)鲜荸荠30克、丝瓜藤30克、茶叶6克,水煎服,每日3次。

  (3)绿豆30克、石榴叶10克,水煎服,每日3次。

  (4)黄瓜1根、苦参20克、水煎服,每日2次。

  4.外治自疗法

  (1)麦粒肿初起,用一块白矾沾唾液反复磨擦患处,大约2分钟左右,每日3-

  4次,2天即可痊愈。

  (2)用食指压患侧的眼角,并向耳朵方向牵拉几下,使患麦粒肿的眼皮有被牵拉

  的感觉即可。

四、肉芽肿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

  肉芽肿的形成原因

  1、类肿瘤学说 类似网状细胞肉瘤或淋巴瘤,有肿瘤性增生的异形细胞及分裂相,无坏死性血管及多核巨细胞。本病限于鼻部和呼吸道,至病晚期,身体各处如内脏、淋巴结及骨髓均可显示同样病变,故极似恶性肿瘤之转移,部分病人放射治疗可获痊愈,符合肿瘤学说。

  2、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 在毛细血管壁内有免疫球蛋白沉积,并在疾病活动期病人血清中出现免疫复合物,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缓解时则消失。免疫荧光试验,发现肾小球甚底膜有C3和lgG,电镜检查看到基底膜内有免疫复合体一样的粗颗粒状物,环免疫复合物升高;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3、细菌病毒感染学说 新近研究发现,在采取肉芽肿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及病人血清内,均找到细菌和病毒小体,故认为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

  (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3)避免风寒湿,避免过累,忌烟酒,忌吃辛辣食物。

  早期诊断,了解感染情况,做好临床观察,早期发现各个系统的损害,早期治疗,主要控制感染。

  注意肺、肾、心及皮肤病变,并注意继发性感染的发生。此外,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亦可能被累及,应用中药可有调节免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