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与钙化灶的区别 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症状
2018-10-30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杨含玉
一、肝内胆管结石与钙化灶的区别
肝内钙化灶是指在超声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的类似于结石一样的强回声光团。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以20-50岁年龄段多见。人体肝脏有钙化灶的情况较多,可能与先天发育、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也可能因慢性炎症、肝脏外伤、脓肿等肝病痊愈之后继发而成。单纯的钙化灶无明显症状,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对身体没有明显伤害,也无需治疗。
部分医院的超声医师容易把B超下的“强回声光团”状的肝内钙化灶误认为肝内胆管结石,使求医者误以为自己患有肝内胆管结石,有的因此乱用溶石及排石药,无形增加了病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其实,真正的肝胆管结石症或我们俗称的肝内胆管结石在目前城市人群中并不多见,根据统计其发病率一般是农村高于城市,肝内胆管结石常见症状是肝区轻微疼痛,重者可引起剧痛,高热、黄疸等,并在胆管远端出现扩张,且结石的“光团”大都沿肝内胆管走向分布,这与钙化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B超发现肝内有“光团”后,要区别是肝内钙化灶还是肝内胆管结石,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远端胆管有没有扩张,而扩张的胆管内最容易形成淤滞性泥沙样结石。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应用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来协助诊断。MRCP能清晰显示B超难以鉴别的肝内钙化灶,以及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胆管扩张等病变。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较复杂,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外,以往的手术发现和X线造影的结果,常为确定诊断的主要依据。X线造影中主要应用直接胆管造影法,如PTC和ERCP,特别是前者,能清楚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情况,以及了解有无肝内胆管狭窄、完全阻塞或局限性扩张,对诊断和指导治疗有很重要意义。
B超检查虽不如PTC或ERCP确诊率高,又不能帮助了解结石分布等详细情况,但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仍有80%的准确性,其最大优点是方法简便且为无损伤性检查,故目前常作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诊断方法。CT由于费用昂贵,又对肝内胆管含钙量较低的色素性结石的诊断正确率并不高于B超检查,一般较少应用。
另外,可以通过手术探查来诊断,即在手术中仔细探查肝内胆管,这是肝内胆管结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手术中除顺序探查肝外胆管外,还应注意肝脏的触诊,特别是左肝叶的检查,有时还应用双合诊的检查方法,检查肝脏内有无结石存在。用取石钳、T管冲洗等方法探查肝内胆管;术中胆管造影常是肯定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手段,并能用以指导和选择手术方式;术中胆道镜检查能在直视下看到肝内胆管分支内的结石,有时还能通过胆道镜用结石篮和气囊导管等取出结石。
肝内肝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三、肝内胆管结石的的并发症有哪些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和感染;由于肝胆管系统与肝脏实质细胞的直接关系,重症肝胆管炎常伴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甚至导致大片的肝细胞坏死,成为了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内胆管结石的并发症包括急性期并发症和慢性期并发症。
(一)急性期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是胆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及伴随的感染性并发症。感染的诱因与结石的梗阻和胆道的炎性狭狭窄有关。急性期并发症不仅死亡率高,而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二)慢性期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包括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肝脓肿,多发性肝胆管狭窄,肝叶纤维化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以及与长期胆道感染和胆汁滞留有关的迟发性肝胆管癌。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既增加了手术的困难,也影响手术效果。
四、肝内胆管结石的的饮食疗法有哪些
肝胆都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分泌和浓缩后的胆汁是消化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摄入的脂肪靠胆汁乳化、分解后才能被消化和利用。患肝内胆管结石后,受损的肝功能、梗阻的胆道均可影响患者体内胆汁的分泌、排泄和浓缩,使胆汁的成分和数量出现异常,若此时仍不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必然会加快胆管内结石的形成或增大。
所以,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食谱应遵循高糖、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的原则,多吃鱼类、鸡蛋、瘦肉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限制淀粉类主食(大米、面等)的摄入。必要时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具有利胆祛湿作用的中成药,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胆汁的分泌,促进肝内胆管中小结石和泥沙样结石的排出,减少新结石形成的机会。患肝内胆管结石的人应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因为饮食不当往往是导致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此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
1、尽量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2、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过高和代谢障碍确有关,因此要限制鱼子、各种蛋类的蛋黄及各种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3、烹调食品以蒸、煮、炖、烩为佳,切忌大量食用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4、增加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食用量,以保证热量供应,从而促进肝糖元的形成,保护肝脏。
5、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防止上皮细胞脱落构成结石核心,从而诱发结石,或使结石增大、增多。
6、若条件许可,平时可多饮新鲜蔬菜或瓜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胡萝卜汁等,并增加饮水、吃饭的次数和数量,以增加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减轻炎症反应和胆汁淤积。
7、少吃大头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免因难以消化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引发胆绞痛。
8、戒烟酒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浓烈调味品,如芥末油等,以免刺激胃肠道,诱发或加重病情。
9、宜进清淡、易消化、少渣、温度适宜、无刺激性、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不可图一时痛快而“放开手脚”,大吃大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诱发胆道出血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