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改善肝病脸色 肝病的原因都有哪些的呢
2018-05-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苏冰露
一、如何改善肝病脸色
严重的慢性肝病炎携带者及肝硬化患者面部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改变,也是肝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特点为面部皮肤色泽逐渐变暗,黝黑没有光泽弹性差,皮肤干燥、粗糙,甚至出现“古铜色”面容;有的患者眼圈周围灰暗尤其明显,有点像“熊猫眼”;有的患者颜面部或鼻尖部出现细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好像纤细的网络。
建议检查肝功只要肝功检查正常不要担心.建议服用葵花护肝片,保肝降酶、整体疗肝,是临床慢性肝炎常用的基本治疗药物。但是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禁酒不要吃肝损害的药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完善检查,尽早治疗,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使病情稳定,才能健康长寿。另外平时要注意饮食,忌酒,忌食辛辣,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好心情,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有明显诱因如劳累、药物影响、酒精作用等,又有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大便溏渍,腹胀、肝脾肿大等症状时应尽快查明原因,防止肝硬化转变。通常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包括肝超声波检查,有助于了解肝实质、肝血管的变化;B超对早期肝腹水有良好的诊断依据;肝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
二、导致肝病的原因有哪些的呢
1、感染。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这两种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乙型和丙型肝炎是由肠道外途径传播的,以血液途径最多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乙肝比例很高。
2、过度劳累。可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的免疫状况,促使乙肝病毒复制加剧,肝脏负担加重,导致肝病复发。过度劳累的情况有以下几种:长途跋涉、熬夜、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过大、情绪波动、暴怒和斗殴以及房事过频等等。
3、饮食方面。肝病患者饮食当以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多吃油腻、油炸、辛辣食物,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损害脾胃,诱使肝病发作。饮酒是引起肝病复发最主要原因之一,酒在肝内氧化,形成有害物质乙醛,可以直接损害肝脏,损害的后果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持续饮酒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三成发生慢性肝炎,约有四分之一发展为肝硬化。
4、药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三、肝病患者日常生活饮食应注意什么
高维生素的食物:饮食中摄入多元维生素,对肝硬化免疫功能的提高,及时补充机体对维生素所需是很有利的。如B族维生素对促进消化、保护肝脏和防止脂肪肝有重要生理作用;维生素C可促进新陈代谢并具有解毒功能;脂溶性维生素A、D、E对肝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因此在饮食上全面而丰富维生素的摄入对病情是很有利的。
优质蛋白的食物:根据机体所需保证充足且适量的高蛋白,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功能、免疫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是很有益处的。在日常饮食中建议食用豆制品、奶类、蛋类、瘦肉等。当血浆白蛋白过低而引起腹水和水肿时,蛋白量可增加;而在肝功能严重受损或出现肝昏迷先兆症状时,应限制蛋白的摄入量,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微量元素的食物:人体必需的八种微量元素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铁,其充当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中心,促进新陈代谢;许多微量元素是酶的组成部分或激活剂,对肝细胞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四、肝病该怎么预防才正确
肝病传播途径:预防肝病应远离各种可能受血液污染的器具。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打针、穿耳洞、刺青、和他人共享牙刷、刮胡刀等,以及减少接触可能受到血液污染的器具
营养均衡: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年男性有58%的人体重超标,其中28%的人已经有脂肪肝的变化。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摄入,使机体产生大量的热量和脂肪,加上平常缺乏运动,很容易出现心血管和肝脏等主要器官发生异常。因此中老年人应该格外注意营养均衡。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的劳累,如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使机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受寒:这种肝病因能使体内各种化学反应迟缓,抵抗力下降,肝病病毒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营养不良和疲劳、创伤、精神刺激及药物毒性作用的情况下也是引起乙肝的病因。
饮食有度养护肝脏:饮食一个重要原则是“均衡”。为求速效减肥,三餐只吃水果,而不吃其它食物,或者是“低糖饮食”──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组合,不均衡的饮食增加肝脏负担。
注射疫苗:肝炎疫苗安全性高,预防成功率在90%以上,所以中老年人应积极注射肝炎疫苗。对于平常肝脏不太好的患者,如乙肝、脂肪肝、肝硬化等,讲求预防和治疗同时进行,预防主要是指合理饮食、起居规律、定期复查、适度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