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典型的痉挛模式治疗有哪些 偏瘫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2018-07-20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吴以菱
一、偏瘫典型的痉挛模式治疗有哪些
1、典型的痉挛模式:
1)上肢---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和手指屈曲
2)下肢---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伸;踝跖屈、内翻
2、没有什么抗痉挛模式,只有卧床时的良肢位摆放、康复训练、抗痉挛药物、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可以抗痉挛。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为达到效果,患者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团;肘关节微曲,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防止足部下垂,使踝关节,稍背曲;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沙袋或其它自制支撑物。
加强瘫痪肢体活动: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以防止肢体畸形、挛缩。
预防并发症:由于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发生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易发生褥疮。通常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并用50%酒精或跌打油进行按摩。床铺应保持干燥、松软,并保持患者身体卫生,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水温适当,既防止受凉,又要防止被烫伤。病人翻身时,应扣击其背部,鼓励咳痰,以防止坠积性肺炎。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足够营养摄入量,尤其是水、维生素和纤维素。养成排便习惯,防止便秘。早餐前先给一杯热饮料(如热开水、茶水、牛奶等),以促进肠胃蠕动。为促进排便,还可以按摩腹部,由右下向右上,转向左上,再转向左下,每次按摩5-10次。便秘时可遵医嘱用药。
生活自理和职业能力训练:瘫痪好转时,患者要积极主动地锻炼日常生活技能;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鼓励患者尽可能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如脱穿衣服、洗脸、用餐等。
二、偏瘫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三、偏瘫怎么样鉴别诊断
(一)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二)内囊性偏瘫
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偏瘫时受双侧皮质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躯干和上部面肌。但有时上部面肌可以轻度受累,额肌有时可见力弱,表现眉毛较对侧轻度低下,亦可有眼轮匝肌力弱,但这些障碍为时短暂,很快恢复正常。内囊后肢的前2/3损害时,肌张力增高出现较早而且明显,伸展肌给病理反射均易出现,内囊前肢损害时出现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组为主。内囊性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
(三)脑干性偏瘫(亦称交叉性偏瘫)
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1.中脑性偏瘫:
(1)Weber氏症候群:是中脑性交叉性偏瘫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故临床上出现脸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处于外下斜视位。有时见到眼球向侧方共同运动麻痹,即出现Foville氏症候群,并可伴有与偏瘫现侧的感觉迟钝,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机理是在Weber氏症候群的基础上病变范围更广泛,影响了眼球的脑干侧视中枢及其径路。以及感觉纤维和小脑红核束所致。
(2)Benedikt氏症状群:表现为病灶对侧不全偏瘫,同时偏瘫侧有舞蹈和手足徐动症。
2.脑桥性偏瘫:
(1)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呈交叉性瘫痪。因面神经的核上纤维在脑桥高位交叉,终止于脑桥下部的面神经核,再由顼神经核发出面神经纤维,走向背内侧,绕过外展神经核,再走向腹内侧,于脑桥及延髓交界处出脑。当面神经核上纤维交叉后的脑桥部病变时,即再现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瘫,与外展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锥体束损害的交叉性瘫痪。
(2)Foville氏症候群: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实际上是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两眼侧视运动障碍,故应称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如病变侵及同侧三叉神经根丛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可有病变同侧面部感觉迟钝。
四、偏瘫患者家庭训练应该注意哪些
一、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来说,只要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即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训练。如果已经并发了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二、运动量不宜过大:训练强度要由小到大,使病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恢复体力。如安静时心率超过120次/分,收缩压超过24kPa(180mmHg),有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应暂停训练。训练后脉率不宜超过120次/分。如果患者经过一天的训练,休息一夜后仍感疲劳,脉搏数仍高于平日水平,则表示运动量过大,应适当减量。
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鼓励病人自己做事,如更衣、梳洗、进食等。减少其对家庭的依赖,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四、顺其自然:病人能达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建议病人坚持试做1-2次更难的动作。
五、注意日常保健:按时服药,规律起居,保持平稳的情绪和开阔的胸怀。多食高纤维素的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劳。
六、若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其他疾病,如感冒等,则应暂停训练,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七、运动后切勿立即进行热水浴,以免导致循环血量进一步集中于外周,从而使血压突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等。
八、训练频度至少每周2-3次,最好每天1-2次,每次约30分钟。
九、不穿过紧过小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肢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