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失聪 耳朵失聪如何按摩缓解
2016-07-0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伍含卉
一、耳朵失聪的早期症状
1.耳鸣眩晕:耳鸣和眩晕往往是耳聋的最明显信号。出现眩晕、耳鸣或耳鸣明显加重时应当考虑及时就诊,检查一下自己的听力状况。
2.听力逐步下降:很少有患者自称听不见,多数情况下他们抱怨自己听得见却听不清。所谓听不清,其实就是听力下降了,也是很重要的耳聋信号。
3.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面对面交谈时,早期的耳聋患者经常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打电话时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对于他人之间的交谈,哪怕是近在咫尺他们也经常难以听准。
4.精神不集中:部分早期耳聋患者首先感觉到的是自己听觉注意力方面的变化。比如,时间稍长便不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聆听对方的交谈上。经常注意不到别人在和自己打招呼。再如,阅读或写作时便难以听到他人的话语等。
5.说话声音变大:另有些人可以明显感觉到听到的声音不够大,因此经常将手拢在耳后,以增加接收音量。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时常常要求加大音量。
二、耳朵失聪的原因
1.生理机能退化:随着年龄的增大,鼓膜肥厚,弹性减少,听骨关节韧带松弛或钙化,可造成传导性听力障碍。
2.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听神经瘤等都是直接造成耳聋或部分听力损失的重要诱因。
3.传染性疾病: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伤寒等均可损伤内耳而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失聪。
4.噪音:噪音是直接造成听力损伤的重要因素,也是耳聋的重要诱因。如长时间在一个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下工作或是生活,听觉细胞就会逐渐受到损伤。
5.爆震: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强大压力波和强脉冲噪声引起的听器急性损伤。鼓膜和耳蜗是听器最易受损伤的部位。
6.外伤:颅脑外伤及颞骨骨折损伤内耳结构,导致内耳出血,或因强烈震荡引起内耳损伤,均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有时伴耳鸣、眩晕。
7.压力:压力过大的累积是现今社会很多人发生突发性耳聋的重要原因。压力、疲劳等会使得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局部血管充血等情况,可能造成局部缺氧缺血的情况,若出现在耳部就会影响耳朵的组织功能,影响听力。
8.药物:耳毒性的药物是造成耳聋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研究表明,能够造成耳聋的药物常见的有氨基甙类抗生素,还有一些抗肿瘤药物、利尿剂、抗炎止痛药等。
此外,高原反应、产伤等也可能导致失聪。在治疗时,应首先明确病因,以便对症下药
三、耳朵失聪如何治疗
1.综合治疗:运用中医辨证分型,采用针对性治疗,运用内(采用内服中药调和受损神经,营养耳神经群)、外(运用耳脉药物局部刺激)、鼓(采用中药窜通上行激贯耳络)一体治疗,分型对症,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患病时间,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年龄,运用不同的方药合剂,纯中药治疗,无任何副作用,治疗周期短,彻底康复率高。
2.突发性耳聋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如果听力下降不太明显,症状比较轻微的,可以在医生检在后,经医生同意,在家治疗;如若症状显著,耳聋严重,甚至伴有眩晕者,则需尽早住院治疗。
3.西医药治疗:多采用静脉给药结合肌肉注射的疗法,也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同时配合维生素B1、B2肌肉注射。或配以中药针剂,如川芎嗪、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液等,滴注。
4.手术治疗:在长期耳聋、耳鸣的临床研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治疗康复体系。
四、耳朵失聪如何按摩缓解
1.鸣天鼓:按摩耳朵可增强听力,缓解脑疲劳
天鼓者,指耳中之声。用双手掌掩耳,双手食、中、环三指轻轻叩击风府穴附近36次。此法既可以增强听力,又可以缓解脑疲劳。工作间歇闭目养神之时鸣击天鼓,轻轻松松保持头清耳明。
【中医提醒】耳部有外伤及中耳炎,暂不宜应用此法。
2.振耳道:按摩耳朵可防治头晕、耳鸣等疾患
两手食指指面按压耳道,一按一放,快速震动,使耳道内产生振动,并传至大脑。每次5-10分钟。或是用食指塞耳窍,压耳门,然后骤放各三次。此法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保健方法,可增强听力,醒脑通窍,能防治头晕、耳鸣、耳闭、脑名等疾患。也可与鸣天鼓配合运用增强保健效果。
【中医提醒】耳部有炎症的暂不适于应用此法。
3.旋摩耳轮:按摩耳朵可调整脏腑
以两手掌自上而下按摩耳廓,然后水平方向按摩耳廓前面和后面,以耳部感觉发热为度,每日2-3次。有清脑醒神聪耳的作用。
耳为宗脉所聚,是一个全息器官,全身脏腑、躯干、四肢在耳朵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身体的疾病在相应部位有异常反应点。因此按摩耳廓对全身脏腑有刺激调整作用。对异常反应点的刺激,对慢性疾病还有辅助的治疗作用。
【中医提醒】耳朵有伤及耳朵有冻疮时,暂不适于应用此法。
4.揉耳窍:按摩耳朵可调经脉气血,健脑聪耳
耳朵被经脉环绕,为宗脉之所聚。经常点揉按摩耳朵周围的穴位,可以调节经脉气血,健脑聪耳。利用各窍穴与经络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关系,从而调节内脏功能,防病强身。
(1)捻听宫。双手拇、食指指尖捏起耳屏前方的听宫穴,前推后拉捻动穴位,每分钟60次,用力均匀,直至胀痛感传至耳内,维持5分钟停止。此法有利耳通窍、健耳防聋的作用。
(2)揉耳前。两手食指分别按揉耳屏前方的耳门、听宫、听会等穴,力度以胀痛感能承受为准,在按切时配合切法、振法、叩法。每次5-10分钟。经常揉按可预防和治疗耳鸣,增加听力。
(3)推耳后。用两手中指指面,分别置于两耳后,沿翳风、瘈脉、耳壳后、颅息上下来回各推20-30次。具有滋养肝肾,降低血压的作用。
(4)叩翳风。两手食指指尖同时叩击揉按两侧翳风。力量自行掌握,至穴位处有胀痛热感,大约5分钟。此穴位可有效地缓解耳鸣,健耳通窍。
(5)拉耳廓。耳廓与外耳道及内耳紧紧相连,拉动耳廓牵动外耳道及内耳听神经。双手拇、食指指面捏紧耳廓根部,一上一下拉动,用力均匀,每分钟80-100次连续拉5分钟左右。耳内热胀感明显。此法有调理耳部气血,聪耳健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