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养生药膳
2016-07-0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陈乐枫
一、附子的功效
1、回阳救逆
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力量不够,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汤(干草、生姜降毒,杀附子毒,又增强回阳救逆效果,附子回阳较干姜迟缓,所以有的书讲,干姜偏走,附子偏守)。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2、补火助阳
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若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肾不主水而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肾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肾不纳气,呼吸急促,出多进少,虚喘;肾不温煦脾阳,脾肾阳虚,腹泻,久泻不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心阳虚,轻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温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卫阳不固,自汗不止,与黄芪一起用。
3、散寒止痛
即能温中,又能温经。广泛的温里散寒。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实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症就是温补阳气。
4、用于痹痛
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二、附子的作用
1、强心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采用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观察到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 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2小时后含药血清作用达高峰,表明附子煎液中确合强心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附子用药过量可引起心律不齐。
从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DMC)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也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显著,在浓度降低至 10-9g/ml时,对蟾蜍离体心脏仍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呈量效关系,在 10-9- 5 ×10-8g/ml范围内,可使心收缩幅度增加 22%- 98%,心排出量增加 15%-80%。麻醉犬和豚鼠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每分钟2μg/kg,可使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LVP)分别上升 12%和58%,左心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 max)分别增加 73%和 26%。静脉滴注*钠,或用N2饱和的灌流液灌注,均可形成急性实验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去甲乌药碱可使衰竭心脏收缩幅度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去甲乌药碱对离体和在体心脏,正常和衰竭心脏,均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研究认为,去甲乌药碱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强心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2、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静脉注射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均可使麻醉大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脑血流量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此作用可被心得安所阻滞。
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研究证明,去甲乌药碱是降压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al受体的双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二者是升压作用有效成分。
3、抗休克
心肾阳衰证所见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与现代医学的休克相似。所以附子回阳救这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附子及其复方制剂如参附汤、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体克、心原性休克及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性休克等均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延长其存活时间及存活百分率。对内毒素休克大能明显改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系数。对缺氧性、血栓闭塞性休克等亦有明显保护作用。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4、抗心律失常
附子有显著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去甲乌药碱对异搏定所致小鼠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明显防治作用,能改善房室传导,加快心率,恢复窦性心律。对甲醛所致家免窦房结功能低下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使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趋于正常,S-T段及T波恢复正常。
另外,附子正丁醇、乙醇及水提物均对*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水溶性部分可对抗*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其中尤以水提物作用最为明显。以上说明附子对心肌电生理有不同影响,可能与所含不同成分有关。
附子剂量过大,可导致心律失常,应引起注意。
三、附子养生药膳
1、附子泽泻狗肉汤
原料:狗肉150克,制附子、桂枝、山萸肉各9克,泽泻、生姜各12克,盐适量。做法:先将狗肉洗净切成块。 再将桂枝、制附子、山萸肉、泽泻、生姜洗净,备用。 接着,将桂枝、制附子、山萸肉、泽泻、生姜和狗肉放入锅中,先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继续熬煮3小时。待肉熟后去药渣,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疗功效:本汤具有强肾固精、涩精利水之功效,尤其适用于腰酸肢冷、肾阳不足者服用。
2、附子炖羊肉
鲜羊肉250g,炮附子10g。先将羊肉洗净,切块,同放砂锅内,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再改为小火炖煮l.5~2个小时。去其药渣,分数次喝汤吃肉。本品有温经散寒,祛风胜湿,补养气血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冷痛。
3、附子酒
附子30g,白酒500g。先将附子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一周后,即可饮用。本品有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四肢不温,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冷泻,畏寒怕冷,腹中冷痛等。
4、麻黄附子甘草汤
治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
处方: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作法: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
5、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罪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
处方: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
作法: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
四、中药附子的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本草纲目》:有大毒。
(二)毒理试验1.LD50 熟附片水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17.42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26.30g/kg2.毒性反应:主要毒性成分为*,产地、加工炮制、水煎时间均会影响*的含量和毒性程度。120摄氏度水煎40分钟,附子的毒性仅为生附子的l/5~1/350,灌服的LD50在l00g/kg以上。
室温和配伍也能影响附子的毒性。寒冷能降低附子的毒性。附子与甘草、干姜同用,可明显降低毒性;与麻黄同用或饮酒能增强毒性。
(三)临床观察有毒。制附子毒性小,在常规剂量内罕有中毒者。大剂量使用如30g以上,引起全身发麻的情况还是有的。
一、毒性
1、神经系统:口舌、四肢和全身发麻,并有紧束感,烦躁不安,头晕、头痛、神智不清;痛觉消失或减弱,阵发性抽搐;或双目失明。
2、消化系统:严重呕吐恶心、流涎腹痛、腹泻、肠鸣亢进。
3、循环系统:心慌心悸、血压下降、心律不整,甚至发绀、四肢厥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循环呼吸衰竭,是致命主因。
二、导致中毒的原因
导致附子中毒的原因颇多,有药材品种不清、炮制方法不当、内服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以及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等多方面,而其中最为重要或多见的原因是煎煮时间过短所致。因此,凡附子作汤剂内服,必须煎至口尝无麻感为度,以免中毒。久煎除对镇痛、抗炎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外,并不影响强心作用。
三、解救方法
下列是一般文献上建议的解毒方法,不一定经过确实的临床验证。
1、早期洗胃。
2、静脉输入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盐水,注意保温与呼吸情况。
3、使用拮抗剂阿托品 (Atropine) 直至心律恢复正常为止。
4、民间验方用生姜、甘草各15g、金银花 18g 煎服;或以绿豆 120g、甘草 30g, 煎汤频服。生白蜜也有一定解毒作用。
四、避免附子中毒
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
2、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
3、严防超量用药;
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用水先煎1 ~3小时以上;
5、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毒性大大减低,此三味配伍,恰为《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