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腺肌症_不可不知的一类病症
2016-07-2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周涵蕾
一、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增生性疾病。: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有些是不可更改的因素,例如:逐渐增长的年龄、女性、种族、基因和家族史;有些是后天因素,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妊娠、肥胖、低纤维、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
建议:养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应减少脂肪的摄取,包括肥肉、猪油、牛油、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牡蛎、鱼卵、奶油、蛋糕及油炸类食物等;动物肝、肾、鱼卵及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胆囊腺肌症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可能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胆囊炎的症状。如果实在不想手术,可以定期复查B超,不用服用什么药物,没有用。最好在协调好各种事务后择期手术。复查中如果发现胆囊壁增厚更加明显,壁内信号周围不规则,或出现胆囊息肉,提示恶变可能,尽快手术。
二、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介绍
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病因不明。病理改变为粘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分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三型。
胆囊腺肌症尽管恶变率极低,但若存在胆囊体狭窄、胆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胆囊慢性疾病,特别是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则恶变风险增加,一经诊断,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为好。没有合并其他胆囊病变,且无明显临庆症状的病人,只需定期复查胆囊B超及随访即可。
胆囊腺肌症确实是属于一种肿瘤样的病变,不过一般情况下是属于良性的,但是,个别患者也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手术切除胆囊即行。至于是何原因导致这种病就无法考究,应该说目前多数疾病的原因都不完全清楚。既然是一种瘤样疾病,就需要先治疗,之后再生小孩较为稳妥。乳腺增生是女性非常多见的疾病,只要未形成块就暂时可以不用处理。
三、胆囊息肉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胆囊息肉发病年龄为22-56周岁,男性多于女性。有下列情形者,较易患该病:
1. 不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饮食不规律。
2. 经常饮酒者。
3. 爱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及动物内脏者。
4. 社会生活及工作压力较大、烦躁易怒及情绪抑郁者。
5. 不爱运动或活动量较小者。
6. 工作紧张、经常熬夜及生活无规律者。
7. 形体肥胖者。
7. 形体肥胖者。
8. 在上班族中胆囊息肉多见。
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是指的,自胆囊壁向腔内突出隆起的病变的一种总称。
包括:胆固醇息肉(胆固醇结晶,可以理解为胆固醇结石的前身);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和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有恶性变的可能,有的学者理解为癌前病变。
临床影像学对这几种类别的鉴别诊断缺乏可靠性,需要病理检查,因此胆囊息肉的治疗需要慎重,不能因为腹腔镜创伤小一切了之。
1 不分类别,直径在1cm以上者的胆囊息肉需要手术治疗。
2 多发的较小的息肉多为胆固醇结晶,此时切除胆囊,胆囊多为无辜牺牲,症状明显影响生活着可手术切除,如果症状不明显或者无症状,可定期观察,每半年随访一次超声。
生活当中一旦是感觉到了,肚子的不适,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对于胆囊息肉的高发人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多进行预防和注意。要保证,不要抽烟少喝酒。
四、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症状表现
概念
一般认为,从正常细胞发展到肿瘤细胞,都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而非典型增生则是从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因此,将非典型增生称之为“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非典型性增生分级
非典型性增生多发生于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鳞状上皮的非典型性增生,
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和或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若这种改变累及上皮下部的 l/3,为轻度非典型增生;如累及超过上皮下部1/3---2/3处,为重度非典型增生;若累及上皮全层,则已成为原位癌。轻、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则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上皮内瘤变包括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将轻、中、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分别称为上皮内瘤变Ⅰ、Ⅱ、Ⅲ级,并将原位癌也列入上皮内瘤变Ⅲ级。上述癌前疾病和病变多通过非典型增生而发生癌变的。
非典型性增生症状
非典型增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如果出现明显症状,有可能病变已经进展到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1)黏膜白斑病。常发生在口腔、食管、外阴等处黏膜,病变肉眼观呈白色斑块,镜下见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病变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2)子宫颈糜烂。指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取代。在糜烂愈合中,储备细胞增生并化生为鳞状上皮。由于慢性炎症过程可导致不完全鳞化和异型增生,少数演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3)乳腺增生症。主要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囊性变,其中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往往有家族史,可恶变为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