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病有哪些症状 克隆病的治疗方法
2016-08-0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乐寒凡
一、克隆病症状
一、以克隆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分
可将该病分为5型。
(1)急性阑尾炎型:具有类似急性阑尾炎的表现,右下腹疼痛,局部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但因其起病慢,病程长,并且因合并有腹泻,而不同于急性阑尾炎。
(2)肠梗阻型:以肠梗阻症状表现突出,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肛门不排气或排气较少,查体时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或可见肠型出现,并伴有肠鸣音高亢。
(3)腹膜炎型:常为克隆病合并肠穿孔所致,有腹膜炎的表现,但迫问病史可知其有一段腹痛、腹泻或低热的时间。
(4)出血型:因其病变部位的不同而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若病变部位在结肠或直肠者,常常发生便血;若病变部位在上消化道者,可发生呕血。
(5)肠炎型:临床表现以慢性腹泻为主,类似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2、根据病理改变情况分
可将其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瘘管形成期(穿孔期)4期。
3、根据起瘸缓急分
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期。
二、克隆病的症状体征
本病大多起病缓慢,开始时临床症状表现轻微,仅有20%~25%的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程早期常有长短不等的缓解期,随后呈进行性加重。
三、消化系统表现
(1)腹痛:大约80%~90%的患者表现为腹痛,腹痛的部位基本与本病病变部位一致,因炎症常累及回肠末端,故病变部位以右下腹多见。早期及轻型患者可有腹部不适与腹胀,可由粗糙食物诱发,并伴有肠鸣音的增加,因肠腔狭窄而引起不全性肠梗阻时,可表现为肠绞痛、肠胀气,并可见肠型。若病变累及上消化道,其腹痛症状类似消化性溃疡的节律性疼痛。一般回肠炎的腹痛可经排气、排便而获得缓解,至病变后期出现腹腔内脓肿及瘘管形成,腹痛多呈持续性,并伴有明显的压痛。
(2)腹泻:85%~90%的患者可有腹泻,开始主要为糊样粪便,常无脓血、黏液,无里急后重,每日2~3次,可自行缓解,每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至病程晚期或重症患者腹泻症状加重,便次增多,可见有少量黏液,伴有腹痛,顽固难愈。
(3)腹部包块:约有1/3的患者可扪及肿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有时经直肠佣道检查时可发现,肿块可由增厚的肠襻、腹腔内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及瘘管脓肿等引起,常因粘连而较固定,并伴有压痛。
四、肠外表现
(1)口腔、黏膜病变:克隆病常伴有唇、牙龈及颊部黏膜的损害。口腔黏膜的损害表现为颊部黏膜、舌的两侧及口腔底部的肿胀、结节、疼痛感和溃疡。溃疡及结节的特点为分布在黏膜皱褶间的凹陷处,呈线形或阿弗他样溃疡,称为鹅口疮样溃疡。溃疡和增生相互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铺路石”样的改变。口腔病变是临床诊断克隆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2)关节改变:可出现游走性的关节痛、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其他尚有滑膜、骨、肌肉的肉芽肿、肌炎、骨膜上新骨形成、骨质疏松、软骨病、感染性髂关节炎等。
(3)其他损害:临床上还可见克隆病伴有皮肤损害、眼病变或心血管病变及肝胆病变等。
五、全身表现
(1)发热:约2/3以上的患者可表现为发热,是常见的全身表现之一,多为中度发热,其热型不规则,当病变缓解或进展到纤维化狭窄阶段,体温可降至正常;病变广泛或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呈高热,并伴有毒血症,一般后期的发热多由肠壁与腹腔内继发感染所致。
(2)营养障碍:多在病程的后期可出现严重的营养障碍,更严重者可出现恶病质的表现,其发生机理通常与厌食所致的摄入减少,慢性炎症及长期炎症的毒性作用或慢性消耗有关。
二、克隆病如何诊断
临床上如见到间歇性发热(通常为低热)、腹痛(常位于右下腹)、腹泻、腹块、体重减轻与中等度继发性贫血,症状为长期持续性,或发作与缓解相交替,而呈慢性复发性过程,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若伴发肠梗阻、瘘管形成,就应作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以确定诊断。
x线检查有重要意义。胃肠道钡餐造影,能了解克隆病末端回肠或其他小肠的病变范围,可见到节段性分布的特征,病变偏肠系膜缘,小肠粘膜的皱襞增厚、低平或消失和卵石征。x线检查可与肠结核鉴别,肠结核的刺激征较多见。钡剂灌肠有助于结肠病变诊断,且常显示末端回肠粘膜增粗,结肠管腔狭窄并缩短;溃疡间有炎性息肉样充盈缺损,亦有出现瘘管和肠梗阻征象者。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小肠或结肠克隆病的诊断率。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袢扩张和肠外块影。
此外,内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微小和各期病变,如粘膜充血、水肿、溃疡、肠腔狭窄、肠袋改变、假息肉形成以及卵石状的粘膜相。有时肠粘膜外观正常,但粘膜活检对确诊十二指肠及高位空肠的克隆病有重要意义,内镜检查可作活检,更有利于病理确诊。但内镜对瘘管的了解、肠管狭窄的性状和长度变化的观察,较x线检查逊色。
在诊断时,急性回肠克隆病易与急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等急腹症混淆。本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有时不易鉴别,近年来统计,有ibd病例的病理切片中亦有5%~10%病例尚难确定诊断。克隆病也不能根据有无肉芽肿而定,因为少数克隆病可无肉芽肿,而且其他肠道慢性炎症(溃疡)亦可有肉芽肿形成。诊断本病时应排除其他肠道感染病变、血管病变和肿瘤等,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血吸虫病以及由其他病因引起的肠炎、结肠癌、小肠淋巴瘤、肉瘤、类癌、慢性肠道真菌感染与肠型白塞病。此外,还应排除其他可以引起腹痛、腹泻、便血和肠梗阻等有关疾病。
三、克隆病如何治疗
由于本病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殊疗法。一般采用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
有活动性病变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合理的生活指导和精神鼓励,避免患者精神紧张、烦恼等不利因素,并注意加强营养、纠正代谢紊乱、改善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以前强调低脂肪、少渣饮食,但这种饮食反而影响久经折磨者的食欲;而可口美味的食品使体重不再下降,实际上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与高营养、高维生素和易消化的原则并不矛盾。宜补充多种维生素、叶酸以及铁、钙等矿物质,有时还应补充锌、铜和硒等元素,这些物质是体内酶类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具有保护细胞膜的御毒作用。
对严重病例,必要时可输血、血浆、白蛋白及复方氨基酸,甚至给予要素饮食或静脉内全营养。
解痉、止痛、止泻和控制继发感染等也有助于症状缓解。可应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但应警惕诱发肠梗阻的可能。复方苯乙*、洛哌丁胺(易蒙停)有时亦可减轻腹泻。
近年来,常用以下方法治疗克隆病:
首先,在活动期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sasp)2~6g/d,分4次服用,一般3~4周见效;维持量1~2g/d,一般口服1~2年。或口服5-氨基水杨酸(5-asa)微颗粒,每次0.5g,每日3次,对结肠病变疗效尤佳。
另外,每天口服强的松30~60mg,10~14天以后渐减量,直至每日5mg维持。如用6-甲基强的松龙,开始每天给48mg,逐渐减至每日12mg,维持2年。不能耐受口服者,急性期可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或acth120单位静滴,14日后改口服强的松维持。对直肠病变可用倍他米松5mg 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盐20~100mg保留灌肠,还可与sasp、锡类散等药物一起合并灌肠。
其他药物如:硫唑嘌呤每日1.5mg/kg体重,分次口服;也可口服6-巯基嘌呤,对慢性复发病人,疗程约1年;尚可使用环胞菌素a及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干扰素、转移因子、卡介苗及免疫球蛋白制剂。采用灭滴灵、广谱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者也有报道,但疗效评价不一。
本病半数病例最终需作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5~10年内有部分病例可能仍需再次手术。
四、克隆病的饮食保健要如何进行
1。在急性发作时或手术前后可采用流食或少渣半流食。
对营养不良病人可用管饲要素膳或采用静脉营养,纠正营养障碍和电解质紊乱。病情缓解后应即早开始进食,根据个人病情耐受力可食用少渣饮食。
2。调配时应注意点:
1)主食宜精细,禁用粗粮如玉米、小米、糙米、杂豆类,减少肠道的损害:
2)选用质地细嫩的动物蛋白质食物,如鱼、鸡肝、蛋。活动期最好不用牛奶及豆制品。不吃胀气的豆类纤维高的蔬菜。如欲食用可选含纤维少的制成菜泥食用,如胡萝卜泥、土豆泥等。水果不能生吃,可削成薄片加水煮成水果或制成果泥、果冻;
3)食物要易于消化:各种食品均应切碎制软,禁用油煎炸食品,多以蒸、氽、煮、炖为宜。可用两种原料合制一份饮食如菜汁蒸鸡蛋、鸡蛋合面制成面条或馄饨皮等以提高食物营养价值;
4)禁用各种有强烈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芥末、胡椒粉、大料、咖哩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