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中药皂角刺的作用_皂角刺配伍应用

2016-08-1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乐寒凡

一、中药皂角刺的作用

  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抗菌、抗炎作用

  皂角刺能抑制或杀灭多种G+菌和革兰阴性菌。3%的皂角刺水煎液对星形奴卡菌等有抑菌作用。琼脂平板打洞法检测显示,皂角刺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噬菌体筛选法提示皂角刺有抗噬菌体作用。皂角刺还可抗麻风杆菌,外治麻风。皂角刺抗炎作用显著。 ? ?

  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皂角刺可调节体内的免疫系统。用皂角刺的乙醇提取物作用于肉仔鸡,以观察其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皂角刺的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可显著提高肉仔鸡T、B淋巴细胞转化率,对免疫系统有促进作用,同时有促进生长作用,但高剂量组具有相反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皂角刺总黄酮对ICR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结果表明,皂角刺总黄酮对TN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抗过敏作用

  皂角刺还可抑制肥大细胞依赖性过敏反应。皂角刺水提物可抑制大鼠全身过敏反应,同时也显著抑制由anti DNP IgE致敏的局部过敏反应。最新研究发现,此作用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实现的。

二、皂角刺配伍应用

  配苦参

  若湿热火毒,侵淫肌腠,气血壅滞,脉络失和,则发为疮疖痈疽,宜清热燥湿,解毒疗疮。苦参苦寒,燥湿祛风,《神农本草经》道:“除痈肿”;皂角刺辛散风毒,《药鉴》曰:“能引诸品直至溃处,外科之圣药也。”二药相伍,祛湿泻火,疗疮消肿,如《本草汇言》:姚继元云:治疠风癞疾,风癣风疮,搔痒风屑,与苦参同用,其力更倍。”

  配*

  搜风拔毒,消肿排脓。*咸寒,性善走窜,功专行散,活血通络,消肿散结,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者,皆能开之,以疗疗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皂角刺辛温,温通行散,其性锐猛,攻毒败毒,托里排脓,《本草汇言》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相须为用,功效倍增,使已成脓之疮痈速溃,末成脓者消散,疔疽疮痈,疗治上品。

  配乳香

  若产后乳积,壅滞不行,郁久成毒,结于乳房,症见焮红肿痛,口渴引饮,舌质红赤,苔黄脉数,治宜行气活血,疗痈消肿。乳香,功擅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本草纲目》曰:“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疼痛、心腹痛要药”;皂角刺,性善引药达疮所,开泄排毒,《本草纲目》曰:“治痈肿,妒乳”。二药相配,一入血分,气血同治,排毒消肿,活血定痛,用治乳痈,应如桴鼓。

  配香附

  治女子肝气不舒之经行腹痛,月经衍期,经行不畅。香附辛苦甘平,辛散肝郁,苦降肝逆,甘缓肝急,调气止痛,如《本草纲目》曰:“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皂角刺辛散温通,锐利开结,活血逐瘀,《本草汇言》论其、为开导前锋也。”相须相使,一专理气,一主治血,肝木条达,气血畅利,月事复常。

三、皂角刺真假辨别

  真品皂角刺

  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折断后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

  伪品酸枣刺

  又名圪针,多斜切片,表面铅灰色或黑色,皮孔圆形,棕色,中央具一纵线,茎分枝处具一对黑色托叶刺,刺细长尖锐,直或略弯曲;断面皮部极窄,木部呈木质化,髓部为灰褐色。

  用皂角刺9克,水煎分早、晚两次服,对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有显著疗效,而伪品酸枣刺既与皂角刺不是同科植物,又不具备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皂角刺使用。

  皂角刺与皂荚枝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常被掺入皂荚枝;皂荚枝为同种植物的干燥短枝皂角刺多为类圆柱形的段或厚片,有的可见分枝棘刺,刺端锐尖。表面光滑,紫棕色至棕褐色,尖部多显深红色,有细纵皱纹,通常无白色的皮孔。切面木部狭窄,黄白色,无明显的年轮及放射状纹理;髓部宽广,占3/5以上,淡红棕色。气微,味淡。皂荚枝表面灰褐色或深褐色,有粗皱纹,具明显外凸的灰白色皮孔,有的可见叶柄痕,不具分枝状棘刺。切面木部宽广,黄白色,有明显的年轮及放射状纹理;髓部较小

四、皂角刺选方

  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

  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治癌瘭恶疮

  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治妇人乳痈

  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治疮无头者

  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

  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治腹内生疮在肠脏

  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