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鼻塞的偏方 防止鼻塞的方法有哪些_鼻塞的临床表现_5个小妙方缓解鼻塞
2016-08-3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李幻柏
一、治疗鼻塞的偏方
1、橘汁喷鼻
用新鲜橘子皮对准鼻孔猛然一挤,把挤出的汁液喷入鼻腔,鼻子很快就会通气。还有就是把维生素C碾成粉末,然后吸少量入鼻,鼻子就会通气了。
2、热水敷耳朵
用热水浸泡后拧干些,分别敷住耳朵10分钟,睡觉就不会鼻塞了。
3、葱
葱的黏液可以抑制发炎,切下葱白色的部分,其中有黏液,而此黏液对鼻的发炎症状有功效,能使空气流通鼻内而治好鼻塞现象。将黏液涂贴在鼻梁上很有功效。此外也可将白色部分的葱切成细丝,放入碗里,注入热水,加入少量味噌,每天二至三次饮用。或者只是加入味噌服用也很有功效。
4、莲藕榨汁
莲藕榨汁可以帮助鼻子恢复畅通莲藕有使皮肤黏膜收缩的作用,有消除发炎的作用,对鼻塞很有功效。可以取莲节一个捣碎成泥,用脱脂棉沾此榨汁,塞入一方的鼻孔如此交互持续动作,则可以去除鼻塞现象。特别是就寝前施行功效更好。或者取2、3滴莲藕榨汁滴入鼻孔也可。
5、白萝卜的榨汁
用脱脂棉沾白萝卜的榨汁,持续交互塞入鼻孔内也可以治疗鼻塞。或者用浓的粗茶加入盐,以洗涤器洗净鼻腔,也可以消除鼻塞。
6、变位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婴儿,婴儿鼻塞时,常哭闹不停,这时可将婴儿竖直抱起,很快便能安然入睡。忌口保暖最重要耳鼻喉医生指出,急性鼻咽炎起病急,症状有后鼻道干燥、灼热、咽干刺痛、鼻塞流涕、痰多、发热等感冒症状。
针对病症及时进行治疗,可防止向慢性转化。想要有效预防鼻咽炎,除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及减少环境致病因子,生活上也要注意忌口保暖,才能减少或消除鼻咽炎发生的痛苦。
7、洋葱食醋止鼻塞
将葱白一小把或将葱头(洋葱)三四个切碎煎汤,用鼻吸热气,或将食醋烧开吸醋气,效果都很好。
8、滴盐水止鼻塞
把1小勺盐放入240毫升温水中,装在用过的眼药水空瓶里,向两个鼻孔里各滴1滴,然后躺一下,最后用清水把分泌物清洗干净。
二、鼻塞的临床表现
1、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的鼻塞发展很快,通常在数日内即达到高潮,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可伴有发热、头昏等全身症状。
2、慢性单纯性鼻炎
多呈阵发性或者交替性,日轻夜重,常受体位影响,卧位时鼻塞较重。点滴鼻净、*药水后鼻塞可以好转较长一段时间。
3、慢性肥厚性鼻炎
多为持续性鼻塞,对*、滴鼻净不敏感,或者使用后鼻塞好转仅数分钟后,又很快出现。肥厚性鼻炎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或者使用微波、激光等来缩小鼻甲。
4、药物性鼻炎
为一般鼻炎经常点用*引起,表现为对滴鼻药物的不敏感,或者鼻塞好转的持续时间较短。此时应尽快停止使用此类药物。
5、过敏性鼻炎
多伴有打喷嚏,流清水涕,鼻痒感,可常年性发作,也可以季节性发作。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以伴有哮喘,尤其是小儿。
6、萎缩性鼻炎
可以伴有鼻腔黏膜干燥,鼻涕带血,痂皮多。
7、慢性鼻窦炎
鼻塞可以出现鼻腔流黄脓鼻涕,可伴有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等,可以在感冒后出现长时间鼻腔流脓涕不好转。鼻窦炎可以和鼻息肉并存。
8、鼻息肉
鼻塞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可以单侧也可以双侧。可以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出现。
9、鼻窦囊肿
鼻窦囊肿引起的鼻塞多为进行性加重,可以出现鼻腔流黄水样分泌物的症状。也可出现头昏等。
三、5个小妙方缓解鼻塞
1、葱的粘液
专家表示,葱的黏液可以抑制发炎切下葱白色的部分,其中有黏液,而此黏液对鼻的发炎症状有功效,能使空气流通鼻内而治好鼻塞现象。将黏液涂贴在鼻梁上很有功效。此外,也可将白色部分的葱切成细丝,放入碗里,注入热水,加入少量味噌,每天二至三次饮用。或者只是加入味噌服用也很有功效。
2、橘子皮
专家指出,用新鲜的橘子皮对准鼻孔猛然一挤,把挤出的汁液喷入鼻腔,鼻子很快就会通气。还有,把维生素C碾成粉末,然后吸少量入鼻,鼻子就会通气了。
3、白萝卜汁
用脱脂棉沾白萝卜的榨汁,持续交互塞入鼻孔内也可以治疗鼻塞。或者用浓的粗茶加入盐,以洗涤器洗净鼻腔,也可以消除鼻塞。
4、热水浸泡棉花
棉花用热水浸泡后拧干些,分别敷住耳朵10分钟,睡觉就不会鼻塞了。
5、莲藕汁
专家称,莲藕榨汁可以帮助鼻子恢复畅通。莲藕有使皮肤黏膜收缩的作用,有消除发炎的作用,对鼻塞很有功效。可以取莲节一个捣碎成泥,用脱脂棉沾此榨汁,塞入一方的鼻孔如此交互持续动作,则可去除鼻塞现象。特别是就寝前施行功效更好。或者取2、3滴莲藕榨汁滴入鼻孔也可。
四、日常防止鼻塞的方法
1、保暖
鼻子的保暖工作不可忽视。冬天要注意佩戴口罩、围巾,建议骑摩托车出门时要戴上安全帽,避免鼻子吹风受凉;夏天时少吹空调,室内外温差太大,鼻子会不适应。
2、防干
要经常给鼻子“洗澡”。在此特别推荐冷水浴鼻,尤其是在早晨洗脸时,用冷水多洗几次鼻子,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鼻子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预防感冒及各种呼吸道疾病。
3、按摩
鼻外按摩
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与食指夹住鼻根两侧并用力向下拉,由上至下连拉12次。这样拉动鼻部,可促进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鼻黏液的正常分泌。
按摩印堂穴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点按印堂穴(在两眉中间),也可用两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
此法可增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并能刺激嗅觉细胞,使嗅觉灵敏,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鼻内按摩
将拇指和食指分别伸入左右鼻腔内,夹住鼻中隔软骨,轻轻向下拉若干次。此法既可增加鼻黏膜的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湿润,保持黏膜正常。
在冬、春季,还能有效减轻冷空气对肺部的刺激,减少咳嗽之类疾病的发生,增强耐寒能力。拉动鼻中隔软骨,亦有利于防治萎缩性鼻炎。
按摩迎香穴
以左右手的中指或食指点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若干次。因为在迎香穴处有面部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的分支,是面部神经和眼眶下神经的吻合处。
按摩此穴既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治鼻病,还能防治面部神经麻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