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惊吓怎么办 宝宝受惊的常见原因及预防
2016-09-0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余靖易
一、宝宝受到惊吓怎么办
1、宝宝一受到惊吓,妈妈应该多拍拍他,摸摸他,小孩需要时时示以亲昵。妈妈应该要和他多作肢体交流,让他知道你是在保护它,轻轻地拍他,以你的身体为轴左右摇晃他。
2、宝宝一受到惊吓,妈妈应该多用它的语言跟他交流,虽然他还听不懂。妈可以跟宝宝说说话,比如说,宝宝不要怕,妈妈在这里什么的。
3、婴儿有肌肤之渴,喜欢被人抚摩,大人可以隔着衣服给宝宝做婴儿按摩操,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宝宝一受到惊吓,妈妈立刻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宝宝,同时进行肌肤的触摸,如用手顺着宝宝头发轻抚或者轻拍背部。亲人的声音和肢体接触能很快让宝宝得到安全感,最大程度地起到安抚作用。
4、换一个奇怪的姿势抱宝宝。如让宝宝脸朝下趴在你的手臂上,用你的手掌托起他的脸;也可以左手轻轻地晃荡,右手轻轻抚摸宝宝的背。视野掉了个头,宝宝会感觉奇怪。
5、如果是环境原因造成小孩受惊吓,那么首先要离开这样的环境,去到相对安静舒适的场合,这样避免了一些噪音、光线、景象的刺激,小孩往往会很快稳定情绪。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找一些小美食、糖果、玩具等转移小孩的注意力,这样便可以很快缓解小孩的情绪。
6、如果宝宝受惊后苦恼不肯睡觉,可以在宝宝入睡前放一点舒缓的音乐,宝宝睡熟后注意不要让他的小手压到胸口,宝宝惊觉时,轻轻握住他的小手,或者拍拍他的后背,给他安慰,他会很快入睡的。
二、女孩受到惊吓按摩什么穴位
1、按摩百会穴
中医理论认为,百会穴位于头顶最高点,是人体百脉汇集之处,也称人体诸阳之会,对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安定神志的功效。
儿童受到惊吓,神志不清,家长给孩子轻轻抚摸一下头顶,能够迅速的平息孩子的不安,让孩子从恐惧和哭闹中摆脱出来。民间传说百会是魂魄进出人体的关口,按摩百会,能够避免孩子丢魂,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也有一定道理。
2、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有强健脾胃、培元固本的功效,有养生第一穴的美称。中医认为,脾胃不和则睡眠不安,孩子受到惊吓后,常会在睡眠中做恶梦、蹬腿、抽搐,并且平时食欲下降甚至不愿吃饭,按摩足三里,能够强化孩子的后天之本,增强食欲,消除睡眠不安的症状。
按摩时,家长要注意力度不要过大,开始可用大拇指轻轻触摸,等孩子适应后可稍微增加力度,以孩子感觉到足三里穴酸麻为度。
3、按摩劳宫穴
劳宫穴,从名称中可以理解为劳动后休息的场所,它是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中医讲心主神明,按摩劳宫穴,能够起到镇定心神的作用,通常用来治疗心悸、心慌、大汗不止等疾玻小儿受惊吓,在中医看来也属于心神受损,按摩劳宫穴,能够刺激心包经,消除对心神的不利影响,使孩子心神安定下来。
按摩时家长可使用拇指按压孩子的手心处,也可使用软硬适中的钝尖的工具来代替手指按摩。
三、宝宝受惊的常见原因及预防
宝宝受惊的常见原因
1、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身心受到猛烈的刺激。比如:从高处(床、桌子等处)落下;突如其来的巨响。
2、睡眠环境不稳定。比如:在移动的车上睡觉;抱在大人怀里边走边睡;在嘈杂的公共场所中入睡。
3、被强迫做不愿做的事情。比如:不愿意洗澡的宝宝被强行洗澡;被宝宝所认为的陌生人强行抱抱亲亲等。
4、被新奇的事物惊吓。比如头一次见到浩瀚的大海,头一次看到躯体庞大的动物,头一次见到轰隆隆的火车等。
5、如果宝宝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如钙),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就较容易出现兴奋、哭闹不安、易受惊等情况。
6、小部分宝宝因为先天心理承受能力弱,动静稍大一点就会导致受惊。对这类宝宝更要注意,少让他受刺激。
如何预防宝宝受惊
1、注意补钙,研究发现宝宝如果缺钙的话,那么就更容易受到惊吓,因此建议宝妈们平时一定要尽量的给孩子科学的补充钙质。
2、不要强迫宝宝做某些事,比如说许久没见过的叔叔想抱宝宝,而宝宝又不想被抱的话,最好不要强迫去抱宝宝,而应该是等宝宝渐渐熟悉之后才去和宝宝亲近。
3、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比如说让宝宝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平时尽量不要在房间里看电视,大声的说话,当然了也要注意避免宝宝从床上掉下来的预防工作。
4、一定不要在宝宝面前激烈的争吵,或者突然无意识的大声起来。比如说正陪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突然遭遇激烈的声响的话,要马上安慰宝宝,尽量以一种宽松的心态去面对宝宝。
5、尽可能的保持一个好的亲子关系,通常情况下来自父母的温暖会使得宝宝更有安全感的。
6、如果带孩子外出游玩的话,最好不要去拥挤的吵闹的环境中,如果明显感到宝宝已经累了,想睡觉的话最好马上带回家。
四、宝宝受惊的表现
宝宝受惊的表现:
受惊吓后,大多数小儿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有的夜睡不安、失眠多梦或阵阵呓语。有的尖声哭闹、骤犯骤止。婴儿受惊吓后,大多表现为不吮乳、嗜睡或哭闹不安。年龄较大的儿童甚至可出现幻视、幻听症状。
待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对外界一般性的刺激逐渐适应之后,就不会这么敏感,惊吓反射即会慢慢减缓或消失,此时约是宝宝三四个月左右。
所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 “收惊”对宝宝并无实际的理论基础及效果,然而确是可安安长辈的心,而且一般的“收惊”步骤对宝宝也无直接的害处,所以父母可视个别的需要性来决定是否要带“受惊”的宝宝去“收惊”。
新生儿的“惊吓反射”出现以下症状父母应特别警觉:
1、六个月以上的宝宝若仍有明显的惊吓反射,可能是大脑的神经系统有问题。
2、惊吓反射若非左右对称,如一双手臂没有反应,可能是那双手有问题,出生宝宝最常见者为“臂神经丛受伤”,或是锁骨骨折。
3、惊吓反射应为暂时性的,约数秒钟即会消失,若有持续的全身震颤不止,则非正常现象。
至于大便颜色(绿色)可能也与惊吓有关系。胆汁的颜色为黄绿色,正常粪便即带胆汁而呈黄色,当胆汁增加后则可使绿色加强。所谓“吓破胆”或是因胆囊受惊收缩,使排出的胆汁突然增加而将肠道中的粪便染色了,但这只是暂时现象;轻微的惊吓并不影响婴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