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饮食禁忌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法
2016-09-2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常从安
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饮食禁忌
(1)忌食粗、长纤维食品
血小板减少者最易出血,食用粗、长纤维食品,在消化过程中与消化道粘膜大量磨擦,会导致消化道出血,故必须忌之,如芹菜、菠菜、韭菜、竹笋、毛笋、冬笋,未煮烂的牛肉、羊肉、猪肉等。?
(2)忌烧、烤、炙之品
烧烤炙之品外皮焦硬,会磨擦而导致粘膜出血;另一方面,这类食品不易消化,有碍脾胃运化,容易造成肠道消化功能紊乱。
(3)限制脂肪摄人量
过多的脂肪摄人会抑制人体造血功能和引起病人的消化和吸收不良,故每日的摄入量应在70克以下,并以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各半为宜。
(4)忌热性食物
热性食物能助阳而动血,会使血小板患者的出血加重,故不宜食之,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公鸡肉、韭菜、荔枝、蚕蛾等。
(5)忌暴饮暴食及酗酒
血小板减少患者最易出血,暴饮暴食可加剧消化道的负担,并使食物大量积聚于胃肠道而易致内脏出血。酗酒常可促进血液循环,并可迫血妄行,特别是醉酒呕吐时,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
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血液病。
中药:
(1)风热伤络型,用三黄汤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赤芍6g,鸡血藤20g,丹皮9g,生地10g,栀子9g,黄连6g,大黄3g,紫草6g,仙鹤草9g,犀角0.3g(研末服),三七粉6g,(研末服)。鼻衄加白茅根10g,便血加地榆炭6g。
(2)气血两虚,脾不统血型,归脾汤加减:黄芪、白术、茯神各10g,水牛角、龙眼肉各20g,血余炭6g,地肤子、龟板胶10g、鹿角胶各10g,熟地9g,当归、党参各10g,三七6g(研末服)。面色苍白,气怯声低,尿清便溏者加锻龙牡、茯苓。
(3)阴虚血热型:用二至丸合茜草散加味;旱莲草、女贞子各9g,茜草根10g,蒲黄9g,侧柏叶6g,龟板9g,三七粉6g(另服)。以上均水煎服,日一剂。
西药:主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法。
用药指南:本病属中医紫斑、鼻衄等范畴,由热邪中于经络、迫血妄行或脾气虚衰,统摄无权所致。热有虚实之分,故按实热、虚热及气虚辨证。急性期重病人宜用西药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对顽固性病例宜用综合疗法,包括脾脏切除术或长时间服中药,治疗方有一定疗效。
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急性型
多为10岁以下儿童,两性无差异。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成人急性型少见,常与药物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如果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慢性型
占ITP的80%,多为20~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
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常有严重出血,病人除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
诊断标准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正常增多,有成熟障碍;
(4)具备以下5点中任何一点:①强地松治疗有效;②脾功除有效;③PAIg增高;④PAC3增高;⑤血小板寿命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型须与某些严重之细菌感染,尤其是脑膜炎球菌感染;急性白血病,药物过敏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鉴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尚可见于红斑狼疮、结核病、结节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甲状腺炎及自身免疫性贫血(Evans综合征)。
诊断要点
1.急性型起病急骤,出血症状严重,多见于儿童。慢性型起病缓慢,亦有明显出血倾向。
2.血液检查 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凝血时间正常。
3.骨髓象 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血小板表面IgG、IgM或补体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