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治疗 怎样护理和预防
2016-10-12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傅秋双
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症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症状
临床分型及特征
1.新生儿黄疸
①出生后多在1~3岁发病。
②自限性溶血性贫血,持续约l周。
③黄疸多在10日左右消退,重者可出现核黄疸。
④Hb电泳、热变性试验均正常。
⑤无Rh、ABC血型不合。
2.慢性非球形虹细胞溶血性贫血
①间歇性黄疸,溶血性贫血。
②少有脾大。
③无球形红细胞。④Hb电泳、热变性试验均正常。
3.药物性溶血
也称为伯氨喹啉型药物溶血性贫血。可引起溶血药物有氨基喹啉类(如伯氨喹等)、砜类(氨苯砜等)、磺胺类(如磺胺异噁唑、柳氮磺吡啶等)、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乙酰苯胺等)及维生素K、丙磺舒、对氨基水杨酸、奎尼丁、氯霉素等。除G6PD缺乏外,溶血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氧化作用有关。真正机制尚未完全阐明。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维持足够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所以氧化剂药物得以在红细胞内形成过氧化氢,氧化谷胱甘肽,使血红蛋白发生氧化及变性,在细咆内沉淀成海因小体。G6PD活力约为正常值10%~60%。
溶血程度与酶缺陷程度及药物剂量有关。急性溶血可伴血红蛋白尿等血管内溶血征象。服药后2~3天有发热、腰痛和腹痛,检查有黄疸,持续约7天左右。溶血有自限性,20天后即使继续用药,溶血也有缓解趋势,这是由于溶血后骨髓代偿增生,大量新生红细胞具有较强G6PD活力之故。如果药物剂量不断增加,可发生第二次溶血。反复和持续用药可发生慢性溶血性贫血。服用可疑药物2天内出现急性溶血并有G6PD缺乏的证据即可诊断为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4.感染性溶血
①感染发热数日内发病。
②溶血性贫血。
③很少大量血管内溶血。
④自限性。
5.蚕豆病
蚕豆病(favism)是由于进食蚕豆后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已列入农村常见血液病。本病系蚕豆中何种物质引起,尚无定论。同一地区G6PD缺乏者仅部分人发病。患者并非每年食蚕豆都发病,且发病程度与食蚕豆的量并不一定成比例。成年人发病低于小儿。
患者绝大多数为儿童,3岁以上占病例的70%左右。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乳儿可通过吮奶而发病,均发生于每年的3~5月间蚕豆成熟季节。起病多急骤,均在食新鲜蚕豆后几小时(最短2小时)至几天(一般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作,其严重程度与食蚕豆量无关。患者贫血严重,黄疸显著,伴有血红蛋白尿。重症患者尚有酸中毒及氮质潴留。患者G6PD活性仅为正常值10%以下,出现海因小体系本类溶血特征,食蚕豆后半月内出现急性溶血,并有G6PD缺乏的实验证据即可诊断蚕豆病。
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检查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G-6-PD缺乏症的一般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溶血性贫血相比较无特异性,其诊断有赖于红细胞G-6-PD酶活性的测定。G-6-PD缺乏症的筛选实验和酶活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如下几种。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ethemoglobinreductiontest)速度比正常人显著减慢。该法是目前国内常用于筛查G-6-PD活性试验之一。微量组织化学洗脱法适合于杂合子的检测,其可信度为75%。此法的缺点是如果存在HbH、不稳定血红蛋白、高脂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均造成假阳性结果。
2.抗坏血酸(维生素C)*试验(ascorbate-cyanidetest)如果G-6-PD缺乏,H202破坏血红蛋白,形成一个棕色斑点。
3.硝基四氮唑蓝试验该试验可用来检测NADPH生成量。
4.荧光点试验(fluorescentspottest)该试验是最简单、最可信和最敏感的过筛试验。
5.G-6-PD活性测定通过单位时间生成NADPH的量来反映红细胞G-6-PD活性。其常用方法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inkJam法和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Glock与Mclean法。在检测红细胞G-6-PD活性时,应注意试验时患者的临床状况。在溶血发作期,老化的、酶缺乏红细胞在外周血中被选择性地清除掉,年轻红细胞因酶水平较高得以保护,用这些细胞来进行试验分析不能真实地反映红细胞的G-6-PD活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于急性溶血2~4个月后复查外,或用离心沉淀技术剔除年轻红细胞后再检测红细胞G-6-PD活性,但试验系统中用沉淀红细胞是不标准的。如果在溶血发作期间接受了红细胞输注亦会影响G-6-PD活性测定结果。
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无特异性血液学改变。血红蛋白一般为80~100g/L,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至4%~35%,由于网织红细胞数比例增高,因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增高。红细胞半寿期明显缩短,一般为2~17天。无缺陷细胞的脾脏扣留,因此切脾一般无效。自身溶血试验无诊断价值。在一些严重G-6-PD缺乏症患者,由于白细胞G-6-PD缺乏症可出现白细胞功能缺陷,主要是噬菌活性减低因而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氧化物酶阳性细菌的反复感染。
新生儿黄疸,大部分病例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273.6μmol/L,甚至有高达684~8557μmol/L者。由于黄疸程度较重,可导致相当一部分的患儿出现胆红素脑病,其发生率为10.5%~15.4%。
蚕豆病患者根据血红蛋白量的不同分为:
(1)重型:血红蛋白在30g/L以下;血红蛋白在31~40g/L,而尿潜血在+++以上或无尿;或伴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心衰、酸中毒、精神异常、偏瘫或双眼同向偏斜等。
(2)中型:血红蛋白在31~40g/L,尿潜血++以下;或血红蛋白41~50g/L;或血红蛋白51g/L以上,尿潜血++++。
(3)轻型:血红蛋白51g/L以上,尿潜血+++以下。
(4)隐匿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下降,外周血可查见Heinz小体,患者食用蚕豆后才会发病。同—个体在不同时间对蚕豆的反应也不一样。显然,除了酶缺乏外,还有其他因素与此病有关。例如Turrin等发现蚕豆诱导的溶血危象期间在红细胞膜有高分子凝集物和蛋白交联;膜损伤可能与红细胞内钙呈10倍升高和钙-ATP活性下降有关。现知蚕豆中存在的2个糖甙(蚕豆嘧啶和巢菜核甙)是蚕豆的毒性成分,DeFlora等发现这两种物质很快地抑制缺陷红细胞的GSH生成能力,导致代谢紊乱。
1、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常用3种方法: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正常还原率>0.75,中间型为0.74—0.31,显著缺乏者<0.30,此试验简易,敏感性高,但特异性稍差,可出现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正常10分钟内出现荧光,中间型者10—30分钟出现荧光,严重缺乏者30分钟仍不出现荧光,本试验敏感新和特异性均较高。
(3)硝基四氮唑蓝(NBT)纸片法:正常滤纸片呈紫蓝色,中间型呈淡蓝色,显著缺乏者呈红色。
2、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这是特异性的直接诊断方法,正常质随测定方法而不同:
(1)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inkham法为12.1±2.09IU/gHb。
(2)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SICSH)推荐的Clock与Mclean法为8.34±1.59IU/gHb。
(3)NBT定量法为13.1—30.OBNT单位。
(4)G-6-PD/6-PGD比值测定:可进一步提高杂合子检出率,正常成人值为1.0—1.67,脐带血1.1—2.3,低于此值为G6PD缺乏。
3、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在溶血时阳性细胞>0.05,溶血停止时呈阴性。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此试验亦可为阳性。
常规做胸片、心电图和B超检查。注意有无肺部感染,可发现胆石、肝脾肿大等。
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治疗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治疗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治疗概要: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的可以通过输血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切脾要慎重。患者应禁食生熟蚕豆。治疗以反复输血及用糖皮质激素为主。药物诱发的要停服有关药物是治疗关键。糖皮质激素或反复输血可能有效。感染诱发的应迅速控制感染或纠正酸中毒。除血疗法外,目前多用光照疗法或*注射。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详细治疗:
治疗原则
1.去除诱发因素。
2.重者需输红细胞,有核黄疸需换血。
治疗:
一、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某些G6PD严重缺乏型患者可在无任何诱因下发生慢性溶血性贫血,是属于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G6PD活性可低到0。
大多有以下一些特征:①温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仍正常;②温育后自体溶血试验阳性,加入葡萄糖及ATP后,溶血可部分被纠正;③无血红蛋白病,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④铁粒幼细胞较多见,尤在切脾后;⑤切脾效果不理想。
患者自幼儿时期即可有轻至中度贫血,溶血可因感染、服药而加重。脾常大,血中球形细胞不增多。输血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切脾要慎重。
二、蚕豆病(favism)是由于进食蚕豆后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已列入农村常见血液病。本病系蚕豆中何种物质引起,尚无定论。同一地区G6PD缺乏者仅部分人发病。患者并非每年食蚕豆都发病,且发病程度与食蚕豆的量并不一定成比例。成年人发病低于小儿。
患者绝大多数为儿童,3岁以上占病例的70%左右。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乳儿可通过吮奶而发病,均发生于每年的3~5月间蚕豆成熟季节。起病多急骤,均在食新鲜蚕豆后几小时(最短2小时)至几天(一般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作,其严重程度与食蚕豆量无关。患者贫血严重,黄疸显著,伴有血红蛋白尿。重症患者尚有酸中毒及氮质潴留。患者G6PD活性仅为正常值10%以下,出现海因小体系本类溶血特征,食蚕豆后半月内出现急性溶血,并有G6PD缺乏的实验证据即可诊断蚕豆病。
患者应禁食生熟蚕豆。治疗以反复输血及用糖皮质激素为主。严重病例应积极纠正酸中毒。从发病到溶血停止、尿隐血转阴约7天,至血象恢复约14天。溶血自限为病特点。
三、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也称为伯氨喹啉型药物溶血性贫血。可引起溶血药物有氨基喹啉类(如伯氨喹等)、砜类(氨苯砜等)、磺胺类(如磺胺异噁唑、柳氮磺吡啶等)、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乙酰苯胺等)及维生素K、丙磺舒、对氨基水杨酸、奎尼丁、氯霉素等。除G6PD缺乏外,溶血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氧化作用有关。真正机制尚未完全阐明。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维持足够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所以氧化剂药物得以在红细胞内形成过氧化氢,氧化谷胱甘肽,使血红蛋白发生氧化及变性,在细咆内沉淀成海因小体。G6PD活力约为正常值10%~60%。
溶血程度与酶缺陷程度及药物剂量有关。急性溶血可伴血红蛋白尿等血管内溶血征象。服药后2~3天有发热、腰痛和腹痛,检查有黄疸,持续约7天左右。溶血有自限性,20天后即使继续用药,溶血也有缓解趋势,这是由于溶血后骨髓代偿增生,大量新生红细胞具有较强G6PD活力之故。如果药物剂量不断增加,可发生第二次溶血。反复和持续用药可发生慢性溶血性贫血。服用可疑药物2天内出现急性溶血并有G6PD缺乏的证据即可诊断为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停服有关药物是治疗关键。糖皮质激素或反复输血可能有效。
四、感染等诱发的溶血性贫血肺炎、肝炎、伤寒及流感等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肾功能不全可诱发或加重溶血。
应迅速控制感染或纠正酸中毒。
五、新生儿黄疸G6PD缺乏的新生儿可发生溶血性贫血伴黄疸,症状可因注射维生素K或接触樟脑丸而加重。症状大多出现于婴儿出生24小时后,需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鉴别。如处理不当可发生核黄疸,后果严重。治疗除换血疗法外,目前多用光照疗法或*注射。
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保健和预防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保健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护理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预防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预防
在G-6-PD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群体G-6-PD缺乏症的普查,已知为G-6-PD缺乏者应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并加强对各种感染的预防。
本病绝大多数有诱因诱发急性溶血,故预防极为重要。
1.群体预防
在G6PD缺乏高发地区,采用群体大面积普查或婚前,产前,新生儿脐血普查是比较有效和明智的方法,以发现G6PD缺乏者。
2.个体预防
(1)去除诱因在筛查的基础上,发给一张列有禁用或慎用药物,食物等的“G6PD缺乏者携带卡”,供医生及本人参考。
(2)新生儿黄疸者:夫妇双方或任一方G6PD缺乏者的孕妇,于产前2~4周,每晚服*0.03~0.06g,可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或降低其发病率;分娩时取脐血作常规筛选以发现G6PD缺乏新生儿;母产前及婴儿忌用氧化性药物或使用樟脑丸贮存衣服,母忌吃蚕豆及其制品,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
3.治疗
红细胞G6PD缺乏症无特殊治疗,无溶血无需治疗,发生溶血时应去除诱因,停用可疑药物,停食蚕豆,治疗感染等,轻症患者急性溶血期予一般支持疗法和补液即可奏效,溶血及贫血较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碱化尿液等预防肾功能衰竭;对严重贫血,Hb≤60g/L,或有心脑功能损害症状者应及时输浓缩红细胞,并监护至Hb尿消失;可试用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作用,延长红细胞寿命;新生儿黄疸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对CNSHA者,需依赖输血维持生命者脾切除可能有帮助,有条件者可作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