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头上为什么会出汗多 出汗多怎么办

2016-11-1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雨寒

一、经常出汗是什么原因呢

  引起多汗症的病因有很多,可因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多原因导致。一般来说,人体出汗很正常,但如果稍微动一下就一身汗,或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依然常常流汗,吃顿饭、做点事就满头大汗,稍一紧张也汗流浃背,就得当心多汗症,并警惕以下几种疾病:

  1、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发作时以交感神经兴奋过度为主要表现。此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人体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这样一来,就可能出现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症状。

  2、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它还伴有精神紧张、性格改变、难以入睡、多猜疑等症状。

  3、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有出汗异常现象。若同时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建议做血糖、尿糖等检查。

  4、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且出汗具有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发白,有时也会持续出汗。此外,常常还伴有心慌、手颤、四肢发凉等。此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头痛等症状。

二、常见出汗方式

  1、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3、战汗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4、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5、头汗

  出汗仅限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阴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若无其他症状,则不属病象。

三、小孩头上爱出汗

  1、生理性出汗

  出汗是身体内的一种神经反射表现,小孩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中生理代谢旺盛,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不很健全,所以出汗多,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这种生理性多汗的小孩,在以下情况时会出汗更明显,如夏天、小孩衣服穿的太多或过紧、小孩活动时、吃热的食物、精神紧张或恐惧时。

  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出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如果小孩没有其他异常表现,这样的小孩出汗多,不是小孩的体质虚,家长不必担心,无需服特别药物。

  2、病理性出汗

  小孩在晚上睡着后轻易出虚汗,经常会弄湿背心或床单,并且一受凉就易生病,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盗汗症,很可能是孩子缺钙的一种表现,属于佝偻症的初期表现,家长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原来,除了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钙质以外,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也需要钙质的参与,缺钙会使人体自我调节系统失调,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盗汗、多汗就是一种常见现象。小孩患结核、贫血、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时也可引起汗多现象。

  故小孩是病理性多汗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排除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

四、小儿多汗症治疗偏方

  1、冬桑叶适量,加米汤少许人锅内翻炒,以汤汁干为度,再加水煎煮,取计内服。日服2次。

  2、黄芪、煅牡蛎、熟地各15g,当归、炒白芍、甘草、山茱萸各6g,酸枣仁、党参、炒白术各9g,五味子3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3、酸枣仁、人参、云芩各等份。研末。每次3g,日服2次,米汤送下。猪心1个,带血破开,入人参、当归各60g,煮熟去药渣食之。

  4、生石膏30g,栀子、黄芩、龙胆草各9g、知母、麦冬各15g,甘草、大黄各6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5、人参、茯苓、白术、炒干姜、陈皮、藿香、丁香、姜半夏、炒砂仁、肉佳各3g,乌梅6g,麻黄根4。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6、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7、柏子仁60克,人参30克,五味子30克,白术30克,牡蛎30克,麻黄根30克,半夏30克,麦麸15克。上药共研细末,用枣肉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米汤送下50丸,1日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