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斜视有哪些类型,儿童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预防斜视有哪些方法,幼儿斜视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2017-01-1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范夜山
一、幼儿斜视有哪些类型
类型一:内斜视
内斜视,俗称“斗鸡眼”,即眼位向内偏斜。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
类型二:外斜视
外斜视即眼位向外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阳光下或疲乏不经心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复视,在大太阳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而偶而出现外斜视的情形变成终目持续的外斜视。
类型三:上、下斜视
上、下斜视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较少见,上下斜视常常并有头部歪斜的情形。
类型四:交替性斜视
所谓交替性,是因为患者在看不同距离的物像时,发生斜视的眼睛不同,哪只眼睛不适应这个距离,哪只眼睛就会发生偏斜。而一般的斜视患者只是某一只眼睛的持久性偏斜,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儿童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1、久视之后常出现头疼、眼酸疼、畏光,这是由于持续使用神经肌肉的储备力而引起眼肌疲劳。
2、阅读时出现字迹模糊不清或重叠、串行,有时可出现间歇性复视,间歇性斜视,如果用单眼看反而觉得清晰、省力等,甚至发生双眼视觉紊乱。
3、立体感觉差,不能精确地判定空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隐斜视还可出现神经放射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失眠、结膜和睑缘充血等症状。
斜视一般在孩子幼年时期形成,其成因复杂,治疗起来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长积极配合与耐心。
斜视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具体采取哪种治疗方式应视孩子的病情而定,病情严重的还需两者结合综合治疗,需要家长的鼎力配合。并非所有的斜视都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是调节性内斜视,只要戴上适当的远视眼镜或双光镜就可以矫正。如果并有中高屈光异常,亦常需配戴眼镜来矫正,另外可借着轴矫正训练的方法来帮助两眼单视能的恢复与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视轴矫正训练机来训练,或者配戴棱镜镜片等。如果并有弱视,则弱视的训练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疗。
三、预防斜视有哪些方法
人的眼球壁附着有六条肌肉,这些肌肉受神经支配,相互牵拉配合,以协调眼球的动作,使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婴儿的眼球发育还没有成熟,直径很短,缺乏用双眼注视物体的能力,这样就会出现暂时性的两眼斜视。斜视有的是先天性的,有的则是后天形成的。先天性的斜视目前还没有办法可以预防,但后天的斜视多是由抚养方法不当引起的,因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孩子出现斜视。
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可以使光线投射的方向经常改变,就能使宝宝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从而避免斜视。玩具多角度悬挂,在宝宝的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应该在40厘米以上,而且应该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孩子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而发生斜视。增加宝宝眼球转动的频率,将婴儿放在摇篮内的时间不能太长,父母应该不时将孩子抱起来,走动走动,使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产生斜视。
四、幼儿斜视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1、眼球发育特点使儿童易患斜视: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2、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如果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或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内斜。相反外展过强,集合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斜视。
3、发育不完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