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冬季怎样御寒 冬季如何御寒从头暖到脚

2017-04-13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朱凡霜

一、冬季如何从头暖到脚的技巧

  1、头部

  头部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部位,所以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寒气入侵头部,会引发感冒、鼻炎、头痛、三叉神经痛等。而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还易发生急性心梗、中风等。

  因此,在气温突降时,外出时要戴上帽子,把头部保护起来。每天清晨耐心梳头,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阳气上升,百脉调顺。晚上洗头一定要用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风机吹干。

  2、口鼻

  保护口鼻能预防寒气入侵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略。事实上,呼吸、说话、吃饭都要用到口鼻,在不经意间就有可能从口鼻之中入侵寒气,因此出门时带上口罩,保护好口鼻很重要。

  3、颈部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是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颈部若是受寒,不但会加重颈椎病,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病。因此,体质虚弱的人要穿立领装,配戴围巾。尤其是老年人,注意保暖对预防心血管病等有一定的好处。

  4、背部

  人体背部有膀胱经和督脉循行,也是阳气旺盛、容易感受寒气的部位。背部受寒,日久渐积,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以及慢性腰腿痛。而从背部排除寒邪,就可以根治这些病症。拔火罐、刮痧、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常选择背部作为治疗部位,就是这个原因。

  5、肚脐

  小孩和老人的腹部,特别是肚脐,也是寒气容易侵入的通道。夜间睡觉,不小心踢开被子,腹部受凉,寒气就会从肚脐进入,引起腹痛、腹泻。有些人会选择给孩子做个兜肚,戴在腹部以保护肚脐,预防受凉。

  6、腰部

  腰为肾之府,若腰部受寒,易引发疼痛,全身乏力。因此,建议在闲暇时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起到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的作用。

  7、脚底

  脚底的涌泉穴也是容易受风寒的地方。长期在冰冷潮湿的地方行走、鞋袜潮湿后不及时更换、睡觉时脚底正对着空调吹,都会导致寒气入侵。经常按摩足底,用热水浴足,则可以将寒气从足底排散出去。

二、冬季御寒的食谱是什么

  冬季御寒食谱

  太子参炖鹌鹑

  材料:鹌鹑、太子参、瘦肉、党参、淮山、桂圆、枸杞。

  做法:先将鹌鹑肉洗净切块,瘦肉洗净切块,然后一起放入砂锅中,用大火慢慢熬,这个时候再把太子参、党参、淮山、桂圆、枸杞一起洗净放入锅中跟鹌鹑肉和瘦肉一直炖煮,等煮开了以后再用文火熬制一个半小时后加入调味料即可。

  山药羊肉汤

  材料:山药、羊肉、姜、胡椒粉、黄酒、葱白。

  做法:先把羊肉洗净,切块,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去血水后捞起来。把淮山洗净切片后跟羊肉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后用旺火煮沸。这个时候可以把姜跟葱白全部洗净切片。等汤煮沸之后把葱白、姜、黄酒、胡椒粉一起放入锅中直到羊肉煮熟再放入调味料。

  排骨炖萝卜

  材料:排骨、萝卜。

  做法:先把排骨洗净过下热水去血水,然后把萝卜洗净切块后用盐抹在萝卜上,腌个10分钟后洗净。这个时候把排骨跟萝卜一起放入锅中熬煮1个半小时后加入调味料即可。

三、冬季御寒你必须明白的事情

  一、人体寒气从哪来?

  中医认为,机体由气构成,这团气“动则生热,静则生寒”。身体有寒实际上是气机偏于静止,活力不足的表现。

  体寒的人往往比较怕冷,手足冰凉。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凉的食物,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除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肝有寒,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或头顶痛等。

  二、内寒和外寒的区别?

  内寒:内寒的本质是气机静止,内寒就是因体弱造成气机无力运动,一般伴有虚证表现,如气短乏力,面色白等。

  祛除方法:内寒要温,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健脾,还可将干姜、白术、人参等温中益气的药物煎汤服用。

  外寒:由于外界寒气侵犯到机体,使机体内部的气机受阻,运行缓慢,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两种发展趋势:体质虚弱者会向寒的方向发展下去,而体质壮实者,正气会和外寒争斗,争斗过程中伴随气的运行加速,会表现出热象来,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寒邪“郁而化热”。

  祛除方法:外寒要散,微微出汗就能把寒邪赶走,可以服用荆防败毒散以发散风寒,或将麻黄、桂枝、生姜等药物煎汤饮用。

  三、人体有些部位容易受寒,需要多加保护

  腹部:足三阴经循行的部位,对寒邪的抵抗力较弱,所以睡觉时应注意盖好被子,避免着凉出现腹痛腹泻。

  下肢:足三阴经是从人体下肢内侧循行入腹的,寒邪可从下肢沿着经脉到达腹部。有些年轻人喜欢一年四季光着脚走路,这就给寒邪入侵提供了方便,应当注意避免。

  头部和背部:阳经循行的部位,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因为正邪在此交争,却容易出现头痛、发热等现象,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平时应注意头发吹干再出门,夜里睡觉避免头背受风。

  四、小心“吃”进来的寒气

  如果不了解食物的寒热特性,不小心吃进了凉性的东西,别说保暖,搞不好还会因为受凉拉起肚子。

  秋冬进补要有所讲究,特别是体质本身就寒的人,尤其不能食用过多的性寒食物,否则容易导致肚子痛。

  这是因为,冬季人的身体处于封藏状态,需要养阴,而摄入过多的寒凉食物容易破坏掉人体封藏的状态,需要调动更多的热量来抵挡寒凉食物的侵袭,而一旦寒凉没及时化解出去,囤积在胃里,就容易导致腹痛。

  较为常见的性寒食物有:绿豆、梨、橙子、柑、螃蟹、螺蛳、蚌肉、海带、紫菜、鸭血、鸭蛋(性微寒)、皮蛋等。

  冬季虽然不应吃过多寒凉食物,但也不宜吃过多燥热品,而应多摄入滋阴膳食,如黑木耳、藕、芝麻等。寒凉体质的人冬季可以多喝粥,若在粳米粥中加点红枣,效果会更好。

  如果不小心吃多了寒凉食物,可以通过内外结合共同驱寒。“内”即内服红糖生姜水,红糖温热,生姜温胃散寒,二者合在一起可以暖肚肠、温中阳;“外”即用热水泡脚,可刺激脚上的穴位和反射区,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驱寒的效果。此外,在泡脚的同时按揉足三里穴位,效果将会更好。

四、冬天如何御寒强身

  补气虚为主——人参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和黄酮类物质,分别有抗衰老、抗疲劳、对抗有害物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

  用法: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2~3克放入杯内加开水,浸泡1小时后便可饮用,饮完后再加入新水,如此循环。最好12小时内服用完毕,最后嚼服人参片,也可将人参片直接含服。如用于急救,每次取30克,浓煎顿服。参须、参花、参叶亦可泡水当茶喝。

  补阳虚为主——鹿茸

  鹿茸性温,味甘咸,入肝、肾二经,有补肾壮阳之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鹿茸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茸精含多种氨基酸、硫酸软骨素、雌酮、骨胶原、蛋白质和钙、磷、镁等矿物质,有滋补、强壮作用,可使血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增加,中等剂量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对衰心脏有强心作用。服用可使人精力充沛,但阴虚者不可服。

  用法:研末,每次取1克,放小米粥内服用。或取鹿茸、山药各30克,分别切片,浸入500克白酒内,密封1周,每次取20毫升服用,日服2次,治阳事不举、尿频、面黑。市面上有以鹿茸为主料制成十补丸、口服液等药,可按药品说明书服用。

  补阴虚为主——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入肺、肾二经,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含蛋白质、脂肪(其中82.2%为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糖、粗纤维、矿物质、虫草酸(d-甘露醇)、虫草素和维生素b12等成分,有增强免疫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胆固醇、抗缺氧、抗癌、抗病毒、抗菌和镇静等作用。

  用法:取老公鸭1只,冬虫夏草10克。鸭去毛及内脏,将鸭头顺颈劈开,将冬虫夏草数枚装入鸭头和鸭颈内,再用棉线缠紧,余下的和生姜、葱白一起装入鸭腹内,放入盆中,注入清汤,用食盐、胡椒粉、料酒调好味,密封盆口,上笼蒸约2小时,出笼后拣去生姜、葱白,加味精,即成一道闻名遐迩的“虫草全鸭”。

  补血虚为主——阿胶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诸经,以滋阴养血着称。历代医家视阿胶为妇科良药。民间称阿胶、人参、鹿茸为冬令进补“三宝”。又因阿胶对调治各种妇科病有独特之功,尤得女士们青睐。

  用法:取阿胶5~10克,加黄酒适量,隔水蒸服。或取阿胶500克,浸在1500克黄酒内,等胶块散发成海绵状,隔水蒸成液体,趁热加冰糖1000克,当糖与胶溶为一体时,加入炒熟的黑芝麻及敲碎的核桃肉各适量,制成黏稠膏滋,每日早晚各取1~2匙,以温开水送服。

  气虚:表现为动则气短、气急无力。怕冷的感觉不明显。

  阳虚:表现为身寒、肢冷、小便清长、消化不良、便稀。

  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则表现为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